焦慮癥與恐懼癥同為精神心理科疾病,有很多的癥狀是類似的,因此在確診疾病時很容易混淆,甚至可能將恐懼癥當做焦慮癥進行治療,繼而導致患者病情加重,或者出現其他的癥狀,因此焦慮癥與恐懼癥的鑒別是很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恐懼癥呢?
恐懼癥又名恐怖癥、恐怖性神經癥,是一種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處境為主要表現的神經癥。患者發作時常伴有明顯的焦慮,自主神經紊亂和回避反應,患者難以自控,癥狀反復出現,以致影響正常活動。分為廣場恐懼癥、社交恐懼癥和特定恐懼癥三種類型,其中廣場恐懼癥可起病于兒童期,在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達到高峰,患病率女性:男性約為2:1;社交恐懼癥平均發病年齡約為15歲,女性較男性常見;特定恐懼癥平均發病年齡為15歲,女性患病率是男性兩倍多。恐懼癥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因素、性格因素、生理因素以及心理社會因素等有關。
那么,焦慮癥與恐懼癥應該如何鑒別診斷呢?
焦慮癥與恐懼癥主要通過癥狀,以及檢查等鑒別診斷。
首先從癥狀而言,雖然恐懼癥和焦慮癥都以焦慮為主要癥狀,但是恐懼癥的焦慮由特定的對象或處境引起,呈境遇性和發作性,為減輕焦慮伴有回避反應。而焦慮癥的焦慮常沒有明確的對象,且可持續存在。另外焦慮癥患者可能會伴有抑郁癥,而恐懼癥患者一般沒有伴隨癥狀。
其次,從檢查而言,恐懼癥患者就診時,醫生會對恐懼癥患者進行神經系統檢查,以初步了解情況,然后可能建議進行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頭顱CT或MRI檢查、心電圖、腦電圖等檢查,以了解病情,明確診斷。通常恐懼癥患者進行血常規、便常規、頭顱CT、MRI等檢查時,如果不伴有其他器質性疾病,一般檢查結果并沒有異常。而焦慮癥患者進行腦核磁共振等檢查時,一般存在顳葉及海馬體結構改變。另外,焦慮癥的診斷主要依靠心理測試確定,患者可能需填寫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狀態焦慮-特質焦慮問卷(STAI)、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或生活事件量表(LES)。
當你出現焦慮癥狀時,如果不能自行判斷是恐懼癥,還是焦慮癥,建議及時去醫院精神心理科就診檢查,一般而言經過正規的檢查是可以明確診斷的。另外診斷明確后建議積極治療,切勿拖延時間,以免導致病情加重。同時日常生活中還要注意加強在生活中的管理,提高日常生活質量,以清淡飲食為主,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