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受體超敏學說、精神藥理學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表明,傳統抗精神病藥物,是通過阻斷中樞邊緣系統的D2受體而發揮作用的;而且研究發現,藥物對中樞邊緣系統的D2受體阻斷作用越強,其抗精神病療效也越高,也就是控制幻覺妄想癥狀越好。
阻斷中樞的黑痣紋狀體的多巴胺神經元,導致錐體外系反應,聯系到遲發性運動障礙癥狀。多數在長期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后發生,令人想到這種長期的受體阻斷作用,類似于外周肌肉的去神經超敏作用,作用機制是神經毒性學說。
該學說對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出現的遲發性運動障礙有兩種解釋:
第一,是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導致中樞神經元的退行性病變;另一個神經毒性學說是多巴胺在中樞有單胺氧化酶,代謝為二羥苯乙酸,然后再進一步代謝為高香草酸。
在前一步代謝中產生的附產品有過氧化氫,后者生成超氧自由基。對神經細胞膜、蛋白質以及其他細胞成分造成破壞,進而導致神經元功能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