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平常一定要多觀察小朋友的排便狀況,如大便質地的軟硬,排便用力的程度,疼痛與否等等,比排便次數要更重要,便秘本身并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癥狀,新生兒及嬰兒早期發生便秘,除了少數是源于器質性病變外,大部分都屬于功能性便秘,也就是因為憋便所造成的,即刻意的壓抑大量的大便,長久在直腸內不被排出水分被吸收,變得干燥,排便就變得困難疼痛,所以小孩兒會因為怕痛,而忍住不去上廁所。
如果是屬于急性便秘,只要多攝取水分與纖維素就可以矯正,當父母發現小朋友開始有不敢大便,大便疼痛出血等狀況時,就可能已經是便秘了一段時間,此時應當前往醫院治療,可以借助一些藥物,使腸內大便清除干凈,直到小朋友不再有忍便的行為時,才有機會進入良性循環,否則通常治療前的病程拖的越久,治療所需要的時間就越久,復發率也會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