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腎小管壞死的臨床過程,一般分為早期(初發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復期四個階段。初發期是在典型腎前氮質血癥和已確立的急性腎小管壞死之間的中間階段,又稱功能性急性腎衰,或叫起始性急性腎衰等。
此階段的臨床表現為尿滲透克分子濃度降低(300至500),濾過鈉排泄分數,鈉體降低,尿素和肌酐清除率等減少相等,表現為原發病情進一步加重。
如嚴重感染,或創傷性病變未能控制,病人有口渴咽燥、皮膚彈性差、神志淡漠、頭昏、頭暈、低血壓及尿量逐漸減少等有效血容量不足見者,多數經及時治療后一至三天內腎功能損害逆轉。
少尿期一般為七至十四天,短者兩天,長者達一個月,腎毒性物質所致者較短,臨床癥狀較輕,擠壓傷和嚴重創傷所致者病程較長,癥狀亦重、預后差。
常見以下改變:一,小便異常,如少尿或無尿,尿色深而渾濁,尿蛋白加+至++,可有數量不等的紅細胞、白細胞、上皮細胞和顆粒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