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血管內膜的損傷,心血管內皮細胞是一層分隔內皮下結締組織和血液中凝血因子,血小板的單細胞薄膜具有抗凝、抗血小板粘凝的作用。但是,當內皮細胞受損的時候,可能會合成因子,使血小板附著于內皮下的膠原。由于內皮受損傷,內皮下的結締組織的基底部的膠原、原纖維性的膠原,都會有強烈的促凝作用導致血小板粘連成血栓。
二,血管狀態改變,當血流緩慢、血流停滯的時候,就會破壞正常的血流狀態。正常時,血流的軸流是由紅細胞和白細胞構成,外層是血小板,最外邊一層是血漿,將血小板和內膜分開,當血流緩慢停滯成漩渦的時候,血小板與內皮細胞接觸的機會增加。此時,內皮細胞由于缺氧,常常會發生壞死,局部的抗血因子凝血酶濃度增高,則會導致血栓的形成。
三,血液凝固性增加,又稱為血液的高凝狀態,是指血液比正常容易發生凝固的狀態,常見于dic。dic基本病理變化是在微循環內有廣泛的纖維素性血栓形成的,累及肺、腎、肝、腎小腺等器官引起廣泛性的壞死和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