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跟我們國家這個,群眾的傳統文化都有關系。咱們國家首先這個患者呢,他不大愿意開胸,總覺得這個開胸手術很大,而且有時候需要從腿上取靜脈,這個傷口也很大,所以很多患者和家屬都特別顧慮,甚至抵制這種開胸手術,這是患者方面。再我覺得從醫生的角度,因為這個心內科,做支架的醫生是割頭茬韭菜的,因為造影可能心內科醫生。哪些患者應該選擇搭橋手術呢?比如左主干,就是樹根那兒,最大的血管有狹窄,尤其是還有多支病變,多個血管都受累,特別強調有糖尿病。有人覺得我有糖尿病不能開胸,實際上有糖尿病的患者,特別容易有多支病變,多個血管多處受累,實際上更適合搭橋。搭橋的效果更長治久安,所以左主干尤其有多支病變,有糖尿病的患者更應該選擇搭橋。
這里邊一個是我剛才講的患者對開胸心有余悸,家屬也不大接受,但是我覺得醫生的引導,也非常重要,因為現在很多醫生,心里不是不明白,但是往往給患者是這么說的。對很多明確需要搭橋的患者,我們往往給患者的知情同意,傳播的信息是可以搭橋,說得很好,把搭橋放在第一位,可以搭橋,但也可以支架。搭橋是需要開胸的,支架不開胸,你們回去想想,給個說法,我覺得這種誘導,顯然患者沒有愿意開胸的。往往回來說那就支架吧,別開胸了。所以我對患者,我覺得我們做醫生要和醫患共同決策,就要把真實情況給患者講清楚,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要對病人負責,不能在病人身上爭搶利益,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是會給病人非常詳細講,搭橋為什么要搭橋,搭橋它的優勢是什么?就是它更長遠,效果更確切,更長遠。而支架呢?它這個效果療效比較短,過一段時間可能需要再次手術,再次支架,那么支架做得越多,風險也就,攤上風險的機會也會越多,任何支架內長了血栓都是風險。所以我覺得,這是我們目前醫患雙方,都需要逐漸改變的一個問題,就是該搭橋的應該搭橋,該支架的做支架,都不需要的,保守治療做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