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動脈炎常見的發病年齡,是30歲之前的人,我們以前有俗稱叫做東方美女病,所以是30歲之前女性,大動脈炎發病率是比較高的。但是男性同樣也可以發病,也不是局限于30歲、40歲、50歲,也可以出現大動脈炎。目前最新的美國的ACR的一個分類標準,把大動脈炎的一個發病年齡,提高到60歲之前,所以說是60歲之前的患者,都可能會出現大動脈炎的一個發病、那60歲之后的患者,我們發病的話,更多的考慮叫巨細胞動脈炎,但是一些比如說是40歲、50歲出現的血管狹窄,同樣有可能是個大動脈炎的發生,所以發病年齡還是比較廣的。
大動脈炎發病年齡
為你推薦
-
大動脈炎的發病率大動脈炎發病率相對來說,比一些常見疾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等,是要發病率要低很多的,但是也并不罕見。這個病在亞洲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在30歲以前的女性是比較常見的,所以原來的稱呼有個別稱,叫做東方美女病。就是在30歲之前的女性患者,大動脈炎的發病率相對是比較高的,整個人群中的發病率,目前缺乏在全世界統計范圍數據,但是有一些國外數據表示大動脈炎的發病率,大概在十萬分之五到六之間,這個發病率相比別的病是要低一些。但是在年輕女性里面,大動脈炎發病率還是有一定的發病率的。所以說一些女性患者,出現了突然的一些血壓下降,或者是突然出現了一些頭疼,包括發熱,包括我們走路的時候,跛行的表現,是需要警惕有大動脈炎的這種可能性的。01:20
-
大動脈炎的發病原因大動脈炎的發病原因非常復雜,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單一機制,能夠解釋大動脈炎發病,現在的科學家,也沒有找到一個單一的病因,導致的大動脈炎發病。我們知道大動脈炎發病,目前的研究證實,大動脈炎發病跟很多因素,包括遺傳、環境因素等等,包括激素水平的異常,都可能發病有關系。另外很多自身免疫相關的一些炎癥因子,或者細胞因子,也參與了大動脈炎的發病,比如我們的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包括我們的干擾素γ、Interferon-γ,還包括我們的TH1、TH17等等,這很多細胞因子都跟大動脈炎發病有一定的關系。01:11
-
大動脈炎發病原因大動脈炎發病的原因至今不明,考慮跟梅毒,動脈硬化,結核,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有點關系,再就是先天性的異常,巨細胞動脈炎,結締組織病,風濕病,類風濕性疾病,內分泌代謝異常,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一定關系但是確切的機制仍然沒有闡明,確切的病因不清楚。目前對于大動脈炎發生的機制作考慮,有自身免疫導致,有鏈球菌,結核菌,病毒感染以后引發了體內的免疫變態反應。內分泌異常多是見于女性,跟內分泌紊亂有關系。另外,目前研究證實,大動脈炎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具體性考慮跟遺傳關系有關。在病理改變上,一般情況下大動脈炎主要從動漫的中層以及外膜開始,波及內膜的動脈壁全層的病變,彌漫性內膜纖維組織增生,變硬,管腔有不同程度的狹窄,甚至閉塞,從而出現一系列的臨床癥狀。組織學改變上往往會表現為肉芽腫性的血管炎,再就是彌漫性的炎癥,以及纖維化。語音時長 1:37”
-
大動脈炎發病率1、大動脈炎累及主動脈及其分支和肺動脈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疾病,其中以頭臂血管、腎動脈、胸腹主動脈、結腸系膜上動脈為好發部位,可以引起不同部位動脈的狹窄閉塞。2、可以導致動脈瘤,本病多發于青年女性,東方美女病的支撐,它的發病率全世界發病率為2.6%,亞洲發病比較多見,歐美少見,發病年齡在四十歲以下比較多見,女性與男性發病比例為三到十比一。3、大動脈炎可以分為多種類型的表現比如頭臂動脈型,胸主動脈型、復主動脈型、腎主動脈型,肺動脈、冠狀動脈型、以及廣泛型。病情重的時候,患者可以出現多種臟器的損傷。語音時長 1:33”
-
大動脈炎發病幾率多少大動脈炎又稱為高安病、無脈病、主動脈弓綜合征、縮窄性大動脈炎等,是指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進行性、非特異性炎性疾病。發病率大約為2.6/百萬,本病多發于年輕女性,男女之比是1:8,發病年齡多為20-30歲。 30歲以前發病約占90%,40歲以后較少發病。
-
大動脈炎是否遺傳大動脈炎,是指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進行性非特異性炎癥免疫性疾病。大動脈炎的病變位于:主動脈弓及其分支最為多見;其次為降主動脈,腹主動脈,腎動脈;主動脈的二級分支,如肺動脈、冠狀動脈也可受累。大動脈炎是一種以中膜損害為主的非特異性全動脈炎。動脈全層呈彌漫性不規則增厚和纖維化,增厚的內膜向腔內增生引起動脈的狹窄和阻塞。目前具體的病因還并不是太清楚,與遺傳關系不是很大。
-
大動脈炎超聲表現由于超聲檢查能夠清晰,實時的對病變動脈進行顯示,安全無創便于對患者進行隨訪觀察,因此超聲在大動脈炎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動脈炎表現的超聲表現有下面這些情況,可以發現病變動脈外徑局限性增寬或變化不明顯,管壁外膜、內膜中層均彌漫性增厚,回聲減低不均勻。也可表現為內徑狹窄不明顯,局部偏心性狹
-
大動脈炎影像表現大動脈炎在臨床上歸類為大血管炎,其主要受累及主動脈大分支和肺動脈,多為年輕患者的疾病,因此通常采用核磁共振檢查以避免重復放射性暴露。典型的影像學包括疾病早期動脈壁增厚,隨后晚期呈狹窄閉塞動脈瘤樣擴張。最常累及的血管為鎖骨下動脈和頸動脈近段,肺動脈受累占病例的50%~80%。在疾病晚期表現血管鈣化,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