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感染性休克輸液原則
病情描述:
感染性休克輸液原則
答醫生回答
病情分析:
感染性休克的輸液原則:一、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補液途徑。
二、根據燒傷面積、體重、估算補液總量并合理分配晶體溶液、膠體溶液和水分的攝入量。
三、大面積燒傷以靜脈補液為主,口服補液為輔,靜脈補液應遵循先快后慢,先晶后膠,晶膠搭配,先鹽后糖,盡快補鉀的原則,先快后慢是指休克期第一個24小時補液量的一半,要在8小時內輸注,另一半則在剩下的16小時內勻速輸入,先晶后膠是指先輸入一定量的晶體溶液,后輸入膠體溶液。
四、根據臨床監護指標,隨時調整補液量、補液的種類和輸液的速度。
意見建議:
為你推薦
-
過敏性休克致死原因過敏性休克致死原因主要是由于呼吸系統阻塞癥狀導致的,過敏性休克時會出現循環系統癥狀即有效循環血量不足,脈搏細弱,血壓下降,但是主要由于呼吸系統阻塞導致,過敏性休克時出現喉頭水腫、支氣管痙攣、肺水腫所引起的胸悶、氣促、哮喘及呼吸困難,憋氣、發紺、以至因窒息而死亡。01:06
-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原因低血容量性休克主要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短時間內大量出血,使有效循環血量降低所致,其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大血管破裂或臟器破裂,大量出血引起的休克稱為失血性休克,臨床上常常見于消化性潰瘍出血、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脾破裂、肝臟破裂、骨盆骨折引起的大血管破裂等。二、各種損傷及大手術后可能會出現血液丟失過多,引起休克,稱為創傷性休克。三、因大量嘔吐、腹瀉等原因引起來的容量減少導致的休克,如腸梗阻引起的劇烈的惡心、嘔吐,使腸液丟失過多而引起的休克。01:16
-
感染性休克輸液原則一、補充血容量,首先快速輸入等滲鹽溶液或平衡鹽溶液,再補充適量的膠體液,如:血漿、全血等。二、控制感染,盡早處理原發灶。三、糾正酸堿失衡,感染性休克的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應予以糾正,輕度的酸中毒,在補充血容量后即可緩解,嚴重的酸中毒者需要靜脈注射,再根據血氣分析結果來補充用量。四,應用血管活性藥物,經補充血容量休克未見好轉時,可考慮使用血管擴張劑,也可聯合使用β受體興奮劑,如多巴胺等,增強心肌收縮,改善組織灌注,毒血癥時心功能受到了一定的損害而表現為心功能不全,可給予多巴酚丁胺等。語音時長 1:41”
-
感染性休克處理原則感染性休克處理原則分為生理和病理方面,給大家詳細介紹,首先嚴密觀察病情的變化,有體溫是否有驟升或驟降,突然高溫寒顫或體溫達38到40攝氏度,皮膚及血壓是否有變化,如果出現變化立刻通知醫生進行緊急處理。發生休克時應立即給患者安置休克體位,患者頭部和軀干抬高十到二十度下肢抬高二十到三十度,有利于增加心回心血量,改善腦血流量。有利于呼吸,減輕組織缺氧,為患者提供充足的營養支持,患者的心理護理,耐心開導安慰使其主動配合治療。語音時長 1:33”
-
感染性休克輸液速度是多少感染性休克輸液速度 溶液選擇及用量:輕型病例輸1/2張液(2:3:1液)每小時8~10m1/kg,休克糾正后減慢速度,以后用1/3~1/5張維持液,直到病情穩定。重型病例采用三批輸液:①用2:1等張含鈉液10~20m1/kg(總量不超過300m1),在30~60min內靜脈推注。對疑有血液高凝狀態者,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10~15m1/kg,滴速同上。②繼續輸液用1/2~2/3張含鈉液30~50m1/kg,于6~8h內輸入。
-
感染性休克抗感染原則是什么病情分析:一旦發生感染性休克,應該盡快的進行積極的體液復蘇。還要控制感染源,評估和控制感染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感染控制手段。意見建議:感染性休克的治療包括積極控制原發感染,和抗休克治療兩個方面。有效的處理原發性感染,同時要改善病人的一般情況,增強抵抗力。
-
感染性休克的治療原則感染性休克的治療原則是:1、控制感染,包括盡早的處理原發病灶,早期聯合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改善全身狀況,增強免疫力。2、補充血容量,嚴重感染的病人在休克未發生前已存在了血容量不足,休克后血容量不足更為嚴重,因此補充血容量對感染性休克仍是根本的措施。3、藥物早期給予堿性液,糾正酸中毒,使用糖皮質激素,提
-
感染性休克的治療原則感染性休克的治療原則在于早期識別、及時干預,以穩定生命體征,控制感染源,恢復組織灌注,并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礙。感染性休克是一種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治療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快速液體復蘇感染性休克常伴隨血容量不足,因此,迅速進行液體復蘇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