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長: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肝臟外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理事,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省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原發性肝癌學組副組長,廣東省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從事肝癌的臨床和基礎研究20余年,專業方向為中晚期肝癌的多學科綜合治療,包括復雜肝癌切除、肝癌血管介入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2009年3月至9月,作為訪問學者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Austin醫院肝膽胰外科和肝臟移植中心工作半年;2015年7月至2017年3月,在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遺傳醫學部訪問工作。主持和參與多項國自然,省部級基金項目,共發表SCI論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0余篇,包括NatureMaterials、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PNAS、BritishJournalofCancer等。
日期 |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
上午 | |||||||
下午 | |||||||
夜間 |
擅長:長期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肝衰竭與人工肝、感染微生態以及新發突發傳染病。自1986年開始人工肝治療肝衰竭研究,是我國人工肝事業的開拓者,創建獨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統,治療重型肝炎肝衰竭,顯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1994年始建立《感染微生態學》,從微生態角度來審視感染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率先全面揭示肝病腸道微生態宏基因組變化規律,創立微生態干預防治重癥肝病新策略,為感染防治提供嶄新思路;近年來承擔SARS、手足口病、地震災后防疫、甲型H1N1等傳染病診治研究任務,尤其在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救治研究中取得眾多原創性成果,獲國內外高度評價。在抗擊新冠疫情中,更是深入臨床一線救治重癥患者。
日期 |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
上午 | |||||||
下午 | |||||||
夜間 |
日期 |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
上午 | |||||||
下午 | |||||||
夜間 |
日期 |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
上午 | |||||||
下午 | |||||||
夜間 |
日期 |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
上午 | |||||||
下午 | |||||||
夜間 |
日期 |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
上午 | |||||||
下午 | |||||||
夜間 |
日期 |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
上午 | |||||||
下午 | |||||||
夜間 |
日期 |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
上午 | |||||||
下午 | |||||||
夜間 |
日期 |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
上午 | |||||||
下午 | |||||||
夜間 |
日期 |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
上午 | |||||||
下午 | |||||||
夜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