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馨主任醫師
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麻醉科
李德馨,男,主任醫師,教授,生于1925年3月,原籍江蘇省無錫市。1942年高中畢業后就讀于上海震旦大學法文特別班;1943年轉入圣約翰大學醫預科,兩年后考入醫學院,1950年畢業,先后獲理學士(B.S.)和醫學博士(M.D.)學位。1950年7月起任華東軍區醫院(原名南京中央醫院,后改名為南京軍區總醫院)外科住院醫師。1951年春至嘉善第二野戰醫院參加血吸蟲病治療工作,同年10月參加抗美援朝南京醫療隊,配屬長春18陸軍醫院33隊任頭、頸、胸部戰傷治療組主治軍醫。1952年5月返回原單位,服從分配改行麻醉專業,先行自學起步。1953年2月到上海第一醫學院中山醫院麻醉科吳玨教授門下進修,同年10月提前結束進修。1955年晉升為麻醉主治醫師。1964年初經院黨委批準正式成立麻醉科,任命為麻醉科副主任。1980年晉升為主任醫師。1985年先后兼任第二軍醫大學和徐州醫學院教授,先后承擔病理生理專業和麻醉碩士生導師直至1996年退休,成為南京軍區總醫院專家室成員。在50年代除負責本單位的臨床麻醉工作外,還幫助南京市各大醫院施行疑難重大手術的麻醉。在當時條件下,艱苦創業,克服了種種困難。通過建立常規制度和不斷改進麻醉方法,提高了麻醉質量,明顯降低了手術死亡率和并發癥的發生率,因而得到領導的重視和表揚,以及有關科的支持和配合。在此期間,先后開展了動脈輸血、動脈內注射高滲葡萄糖液或鈣劑治療嚴重休克。自制雙腔導管施行支氣管內麻醉術。在國內首先應用經藥房加工的丁卡因于腰麻和硬膜外阻滯,以及20%甘露醇溶液用于防治腦水腫和利尿。此外,還先后開展了低溫麻醉術和控制降壓。在臨床工作之余還進行了人工酸血癥、頭部降溫術、鼓泡式和垂屏式人工心肺機施行心肺轉流體外循環等動物實驗,從而為各科新手術的開展創造了條件,也為手術病人的安全提供了保障,為麻醉專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60年代初,南京地區組成心外科協作組后,作為麻醉組負責人分工研究深低溫自肺灌注體外循環(Drew氏法),在1960年中經80次動物實驗,解決了自肺氧合的關鍵,從而在國內首先成功應用于臨床心內直視手術。1962年初,吸取了既往腦復蘇失敗的教訓結合低溫的生理影響和腦水腫的防治經驗,應用頭部選擇性重點降溫與脫水綜合療法于心跳驟停超過10分鐘患者的腦復蘇獲得成功,在隨后2年中,即有8例成功經驗,在國際上首先以臨床事實說明了,在一定條件下,傳統認為腦缺血4-5分鐘的“安全時限”是可以突破的。有關腦復蘇的經驗體會和設想,先后在1964年第一次全國麻醉學術會議和1977年科學大會專題報告會上受到廣泛的重視,并在其他場合作了推廣普及。1964年后繼續關注淡水溺死的復蘇,發現暴發性肺水腫和繼發性纖溶是心臟復跳后終至不治的兩大障礙。1965年春在前述綜合療法的基礎上,在一例8歲溺死患兒中應用冬眠藥物擴張血管和終止自主呼吸代以手法呼氣末正壓通氣(相當于機械通氣的PEEP),終于抑制了肺水腫的發展,復蘇完全成功。在以上麻醉科工作日益擴展的基礎上,在院領導支持下,按ICU的設想,在1966年初建立了麻醉科領導的急救病房(設床位8張,專業護士6名),提高了危急病癥搶救的成功率。1964年初,受聘為總后勤部衛生部第二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兼麻醉學專業組組長和解放軍醫學雜志編委,5月負責承辦中華醫學會第一次全國麻醉學術會議和全軍首屆麻醉學專業組學術會議(詳見另一資料),在會上向全體組員傳達了科委會決議的精神,鼓勵技術革新和學術研究。但這一勢頭在1966年春參加了上海錦江飯店由中宣部召開的針麻和斷肢再植會議后即告中斷。1969-1979年間,因形勢和需要離開麻醉科加入實驗科病理生理組,除研究“老慢氣”外,致力于高壓氧艙的設計、建造和應用。同時,鉆研血氣分析酸堿平衡儀器的操作、理論基礎和臨床應用,指導呼吸衰竭的監測和治療,成績卓著,使許多嚴重一氧化碳中毒、大劑量有機磷(或安眠藥)中毒和擠壓傷合并呼吸衰竭得以及時和合理地應用機械通氣而獲救。同時,在國內較早地引進了ARDS概念和休克微循環學說,并做了推廣。1979年初,總后衛生部召開第三屆科委會,再次被聘為科委委員兼麻醉與復蘇專業組組長(直至1995年)。同年9月在第二次全國麻醉學術會議的同時在哈爾濱召開第二次全軍麻醉學術會議。作為全軍和江蘇省的代表,當選為全國麻醉學會委員,并接受大會委托著手出版和主編《國外醫學》麻醉學與復蘇分冊。此后先后擔任《中華麻醉學雜志》副主編和常務編委,《解放軍醫學雜志》編委,江蘇省麻醉學會和急救學會副主委和南京軍區衛生部科委常委和專業組組長。1984年受南京醫學研究所委托,創辦和主編《臨床麻醉學雜志》,15年后改任名譽主編。在總后衛生部1991-1995八五規劃中,擔任重點課題“腦復蘇機理研究”的負責人。通過與多位研究生的共同努力,闡明了頭部重點低溫對遭受缺血損傷的腦細胞,具有及早恢復ATP活性和挽救大部分腦細胞免于死亡(即目前認為屬于“延遲性死亡”或“凋亡”)的效應。結合臨床和科研,陸續發表有關麻醉與復蘇的論文50余篇。編著“酸堿平衡的理論與臨床”、“實用急癥醫學”和“復蘇學習資料”;編譯了“高級心臟復蘇”和“心肺腦復蘇”等書。此外,還參加編寫和審校(或譯閱)“心臟外科學”、“野戰外科學”、“實用臨床麻醉學”(1-3版)、“現代麻醉學”(1-3版)、“21世紀高等院校麻醉專業教材”和“麻醉科住院醫生繼續教育教材”等學術專著。50年來,勤于鉆研麻醉學技術和理論,并卓有成效地探索臨床死亡的腦復蘇的途徑,為組織和培訓麻醉學科專業隊伍,支持徐州醫學院創辦麻醉學系,傳遞國內外信息,推動全國和全軍麻醉學科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如今除擔任臨床麻醉學雜志的名譽總編外,還擔任中央衛生部麻醉醫師技術職稱考試委員會委員、解放軍醫學雜志審稿人、《國外醫學》麻醉學與復蘇分冊主編,并為后者改名為《國際麻醉學與危急醫學雜志》,繼續擔任主編。歷年來,由于開展新技術的研究和復蘇臨床死亡病人成績顯著,先后榮立二等功兩次,全國科學大會獎一次,三等功四次和多次獲技術革新能手稱號。此外,還獲總后衛生部技術進步二等獎兩次。1990年起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995年由南京軍區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名老醫學專家”稱號和獎牌。
臨床麻醉、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