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穎楨主任醫師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國際部腦病科二區
一、基本情況 謝穎楨,女 民族:漢族 職稱: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工作單位:東直門醫院 二、研究方向 中醫藥防治中風病的臨床研究 中醫藥治療失眠的臨床研究 名醫傳承與方法學研究 中醫藥防治血管性癡呆的臨床與實驗研究; 三、教育經歷 1993年9月-1998年7月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碩博連讀 1983年9月-1989年7月 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六年制) 四、研究經歷 1、主持北京市科委課題“基于真實世界“毒損腦絡”中風病復發關鍵環節診斷技術的優化研究”(編號:Z191100006619065); 2、在國家十三五重大研發計劃“氣虛證標準的系統研究”項目中承擔”缺血性腦卒中氣虛證的辨證標準研究”(編號:2017YFC1700101); 3、作為分中心負責人參加2015年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項目-中醫特色健康管理的缺血性中風病復發風險評估系統研發及示范應用(編號:201507003-8); 4、主持北京市中醫局課題“基于缺血性腦卒中“毒損腦絡”復發關鍵環節-風痰瘀火證的診療技術應用研究”(編號:JJ2016-34); 5、承擔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醫療管理集團科研交流與合作項目“燕京醫學學院派名家診治中風病學術思想及經驗挖掘”(編號:14) 2016年9月-2019年9月; 6、主持并完成國家自然基金課題“基于中風病醫案證候涌現的意象診療模式研究”(編號:81273693); 7、聯合主持并完成首發聯合攻關項目-針對急性缺血性心腦血管事件發生前高血壓病合并血糖異常高危人群“風”“痰”“瘀”證中醫早期綜合干預研究(編號:SF-2009-I-04); 8、合作完成芪蛭通絡膠囊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氣虛血瘀證)隨機雙盲對照臨床試驗研究; 9、合作完成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課題調和肝脾法治療原發性失眠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編號:Z13110200680000); 10、作為專題負責人參加“基于臨床實際和專家經驗群體決策的缺血性中風綜合治療方案示范研究”; 11、承擔北京市“薪火傳承3+3”工程王永炎院士名醫工作站的醫案總結整理工作; 12、參加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課題(編號:2001BA701A12a)“中風病急性期綜合治療方案的研究”; 13、作為主研者參加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中醫辨證論治療效評價方法基礎理論研究項目之課題“辨證論治臨床評價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術平臺研究(編號:2006CB504601); 14、參加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證候規范及其與疾病、方劑相關的基礎研究子課題“缺血性中風病證結合的診斷標準予療效評價體系研究”(編號:2003CB517102); 15、2006年開始作為主要研究者進行北京市51510重大科技項目-科技提升區縣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主題計劃之重點規劃項目“科技提升區縣基層中醫藥防治中風病能力的研究”; 16、合作完成首都醫學科技發展基金項目“益腎活血化痰法治療腦白質疏松早期認知障礙的臨床研究”(編號:2005-sf-I-005); 17、合作完成國家自然基金項目“證-熵-方相關科學規律的研究——中風病之體現”; 18、參加教育部高校科技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培育資金項目“運用規范化方案開展中醫藥對抑郁癥及域下抑郁的防治研究”; 19、2001年-2006年作為主研者從事并完成國家 “十五” 攻關課題及國家自然基金課題“證-熵-方相關科學規律研究——中風病之體現”臨床研究工作; 20、1999-2000年作為承擔者完成北京中醫藥大學課題“血管性癡呆病情波動的影響因素及證候學研究; 21、1996-2000年參加國家“九五”攻關課題,進行血管性癡呆神經心理學評價、中醫證候學系統調研及聰智聰圣膠囊治療血管性癡呆的臨床觀察研究; 22、1996年3月-1997年3月在北京中醫藥大學解剖實驗室跟隨朱培純教授學習神經生物學并進行去皮層血管擬癡呆大鼠模型的行為學、中樞膽堿能神經系統改變的免疫組化研究。
健忘、癡呆、失眠、抑郁焦慮狀態、中風病、眩暈、頭痛、共濟失調、面癱、三叉神經痛以及多種神經系統疑難雜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