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介麟主任醫師
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血管內科
擅長領域:心律失常介入治療的同時深入基礎研究領域,采用膜片鉗技術研究闡明了急性缺氧引起心律失常和血管痙攣的離子通道學機制,研究成果多次在歐、美學術大會發表?
執業經歷: 1978進入蘇州醫學院,1984年進入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阜外醫院心內科臨床碩士,專攻臨床電生理專業。研究方向為“室上性心動過速的電生理機制”和“抗心律失常藥物作用機理研究”。1987年畢業后留院,繼續從事心電生理和冠心病介入治療的臨床和科研工作,在阜外醫院參與開展了國內最早期的室上速心內標測和冠心病PTCA。在國內有影響的期刊發表了多篇論文。1990年受國家教委選派,赴聯邦德國攻讀心臟電生理學博士學位,深入研究心律失常發生機制和介入治療(射頻消融、ICD及心臟起搏治療),研究成果多次在歐、美學術大會發表。以德文撰寫的<室上速射頻消融成功指標>被評為Ulm大學優秀博士論文。與此同時努力深入基礎研究領域,采用膜片鉗技術完成了急性缺氧對人體心房肌鈉通道及人體血管內皮細胞鈣激活性鉀通道功能的影響兩個課題,闡明了急性缺氧引起心律失常和血管收縮的離子通道學機制。在美國ACC和德國心臟病年會作了報告。1994-1998年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做博士后期間,獨立承擔并完成了美國NIH系列研究題<鈉通道、鈣激活性氯通道在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發生中的作用及藥物治療>,<鈣通道、鈣運作(Ca2+handling)及鈉/鈣交換泵(Na+/Ca2+exchanger)在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時的再改建>,<心梗細胞鈣通道、鈣運作的藥物學調節>,以及<心房起搏引發持續性房顫時鈉、鈣通道的功能狀態>等重要課題,獲得了大量有重要價值的資科,歷年在AHA大會報告成果并發表論文,其中兩篇以第一作者發表在CirculationResearch(影響因子9.2)。自1999年起擔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離子通道綜合研究室教研組成員,研究離子通道基因與疾病的關系。與Makielski教授合作,完成了<小鼠ATP敏感性鉀通道SUR2基因敲除(Knockout)及表型研究>課題,獲重要發現。比如變異型心絞痛(Printzmeta-likevasospasm)的發病機制可能與KATP通道的缺失有關。2002年回國工作后,在從事臨床心臟起搏與電生理工作的同時,籌建了基礎研究實驗室,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開展了骨髓干細胞誘導分化治療心臟疾病模型和心臟離子通道基因異常與臨床心律失常的關系研究。 詳細介紹
*以下號源由妙手醫生專業認證,僅展示近4周號源
黃秀云主任醫師
邢臺醫專第二附屬醫院 · 心血管門診
擅長:心律失常介入治療的同時深入基礎研究領域,采用膜片鉗技術研究闡明了急性缺氧引起心律失常和血管痙攣的離子通道學機制,研究成果多次在歐、美學術大會發表?
王偉主任醫師
新絳縣人民醫院 · 心血管內科
擅長:心律失常介入治療的同時深入基礎研究領域,采用膜片鉗技術研究闡明了急性缺氧引起心律失常和血管痙攣的離子通道學機制,研究成果多次在歐、美學術大會發表?
心內二科主任醫師主任醫師
石家莊市第三醫院 · 心內二科
擅長:心律失常介入治療的同時深入基礎研究領域,采用膜片鉗技術研究闡明了急性缺氧引起心律失常和血管痙攣的離子通道學機制,研究成果多次在歐、美學術大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