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星華主任醫師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
1958年畢業于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醫療系,同年9月在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工作,經歷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教授各個階段。1988年破格晉升為主任醫師、教授,1993年任博士生導師;1992年-1994年任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1994年-2000年任北京協和醫院內科主任兼消化內科主任。 1984年曾在美國OHIO大學醫學院進修半年;1985年德國漢堡大學醫學院進修消化內鏡1年;1995年在日本昭和大學參觀學習3個月。 1990年至2000年曾任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會副主任委員。2005年至2014年任中華醫學會北京消化內鏡學會主任委員,中央保健局專家組成員、2011年被聘請為《北京醫學》雜志第七屆編輯委員會編委。2011年7月至2016年6月被聘為浙江省干部保健特聘專家。2012年任中華醫學會醫療鑒定專家庫成員,2012年任藥品價格評審專家。1995年至今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長達半個世紀的臨床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紛繁復雜的臨床醫療中,抽絲剝繭,獨具判斷。2000年成為全國僅有的20位中央保健局專家組成員之一(當時消化學界唯一的受聘者)。每年承擔保健任務近60次(其中院外40-50次/年、京外10余次/年);由于醫療技術精湛,2005年被中央保健局授予先進個人獎。除承擔保健任務外,仍堅持消化內科常規門診、專科查房及內鏡工作,活躍在臨床一線。 90年代初,在國內率先開展食管靜脈曲張的硬化劑治療之一,并參與制訂了“食管胃靜脈曲張內鏡下診斷和治療規范試行方案(2003年)”。在國內首先將超聲內鏡(EUS)應用于臨床,并有楊愛明教授著重對EUS在消化系統疾病研究,尤其是胰腺疾病中的應用做了大量工作。 長期的臨床、內鏡實踐使之在消化疑難疾病、尤其是胰腺疾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近20年來,從胰腺疾病的內鏡診斷入手,逐漸擴展到涵蓋了分子生物學和蛋白質學研究,以及臨床流行病學、診斷篩查路徑等全方位的綜合研究,取得了驕人的業績。2008年“胰腺癌流行病學、篩查方案及內鏡治療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課題分別獲得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證書號:2008-253)及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證書號:200802035P1001)。2009年獲得恩德思醫學科學技術獎中國內鏡杰出領袖獎(證書號:OL20091219014)。先后發表論文百余篇。 2009年,在陸星華教授的積極籌建下,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內鏡中心利用亞太高速互聯網絡(APAN),成功搭建全國首個消化領域的國際遠程交流網絡平臺,使得北京協和醫院與亞太多地區的消化同仁間能夠進行實時、多邊視頻交流;在陸星華教授的組織協調下,中日雙方在內鏡操作技巧、病變識別經驗、病理診斷標準及干預隨診等方面進行了多次的“面對面”研討交流,使醫生們在早期胃癌的診治方面與國際先進國家同步、接軌。
早期胃癌,胰膽疾病,炎癥性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