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育齡主任醫師
中日友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
辛育齡,曾任北京胸部腫瘤研究所外科主任、副所長,中日友好醫院首任院長,中國醫學基金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協技術開發部及北京市科協常委,中國抗癌基金會理事,中西醫結合學會和中國針灸學會常委,北京大學兼職教授,中國醫科大學名譽教授,現任胸外科、電化療科專業首席專家、中日友好醫院專家室主任,胸外科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老教授協會醫藥委員會顧問。中國醫師協會委員,國際生物閉合電路學會副主席,日中醫學協會顧問。 學習工作經歷:畢業于中國醫科大學,獲前蘇聯醫科院醫學博士。辛育齡為我國著名胸外科專家,對我國胸外科事業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曾承擔多項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并為全國培養了大批高層胸外科人才,早在50年代初即在北京結核病研究所組建了胸腔外科并對治療重癥肺結核患者取得了顯著成果。相繼創建了北京胸部腫瘤醫院,組建了胸外科新技術培訓中心,為全國培養了三百余名高級胸外科醫師,幫助各省市建立胸外科。積極地推動了我國胸外科事業的發展,同時還培養了30余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創建了電化學治療腫瘤和血管瘤中心,為治療晚期腫瘤及海綿狀血管瘤提供了有效方法。舉辦150次培訓班,為全國培養2千余名醫師,將此治療技術推廣到國內外深受歡迎。還為國外培養了進百名專業技術人才,堪稱桃李滿天下,是胸外科的領軍人物。 辛教授對科研工作極為重視,曾承擔二十余項重大科研課題,獲國家和部市級科技成果進步獎十八次。50年代初成功地應用肺切除技術治療了數百例重癥肺結核合并大咳血的病人,獲衛生部技術革新獎。60年代研究成功支氣管黏膜外縫合法、支氣管袖狀切除吻合法、食管癌切除縱隔內吻合法獲國務院重大科技成果獎和北京市科技成果獎。70年代率先完成兩例人體肺移植,為我國開展臟器移植提供了經驗,獲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獎,還率先研究針刺麻醉做外科手術并成功地施行了千例針麻肺切除術,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針灸鎮痛原理的研究工作,獲衛生部科技成果一等獎。同重慶二軍醫大創傷所合作研制成快速血管斷端吻合器獲第13屆世界科技博覽會銀杯大獎。80年代主持我國各民族的白細胞分型調研工作,并創建了我國LHA細胞系庫,獲衛生部科技成果二等獎,領導中西醫結合研究組從事中藥克癌7851的研制工作并成功應用于臨床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成果二等獎。還主持了人肺癌單克隆抗體ALT-04的實驗研究與臨床診斷以及大網膜移植治療慢性膿胸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分別獲衛生部和北京科技成果二等獎。同時研究成功電化學治癌新技術和直流電治療儀,治療了萬余例不能接受手術或放化療無效的中晚期癌癥病人,有效率達70%。以上分別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核工業部科技成果二等獎。90年代開創了電化學治療先天性海綿狀血管瘤的新方法,已治療1390余例血管瘤病人,有效率達92.5%,獲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獎。上述治療技術曾推廣到美國、德國、韓國、澳大利亞、丹麥、格魯吉亞和波蘭等國。獲1998年第四屆國際電化學大會創新獎和國務院頒發的2002年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曾發表醫學論文150余篇,中英文電化學治療腫瘤專著5冊。 被選為第六、七屆北京市人大常委和全國第五屆人大代表,兩次獲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白求恩式醫生,全國百名優秀醫師,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
血管瘤、肺癌電針治療;胸外疑難病的診治。肺癌、食管癌、縱隔腫瘤等胸部腫瘤及晚期乳腺癌、甲狀腺癌、肝癌的外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