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外滲也叫藥物滲出,藥物滲出是指臨床上應用靜脈點滴、靜脈注射治療疾病時,治療藥物或者液體溶液,滲出到正常血管以外的周圍組織的過程。根據INS的標準,臨床上將藥物滲出分為5個級別。0級:無癥狀。1級:皮膚發白,水腫范圍的最大直徑<2.5厘米,皮膚發涼伴有或者不伴有疼痛。2級:皮膚發白,皮膚水腫,最大直徑2.5-15厘米,皮膚發涼,伴有或者不伴有疼痛。3級:皮膚發白,半透明狀,水腫范圍的最大直徑>15厘米,皮膚發涼,輕到中度疼痛。4級:皮膚發白,半透明狀,皮膚發緊,有滲出,可見凹陷性水腫,皮膚變色、腫脹,水腫范圍最小處直徑>15厘米,循環障礙,中度或者重度疼痛。藥物滲出是嚴格按照藥物滲出分級執行的。
藥物外滲可能會引起組織壞死,一般是抗腫瘤藥。抗腫瘤藥在輸液過程中,如果藥液滲漏進入皮膚軟組織內,可以引起皮膚軟組織壞死。壞死之前,有多種臨床上的表現,最開始時的現象有疼痛、腫脹、皮膚發白、皮膚緊張感等。時間延續,疼痛感可減輕,皮膚顏色由蒼白轉為暗紫色,水腫加劇。繼續發展,皮膚軟組織發黑,局部干燥形成痂皮,出現感染時皮膚溶解破潰。
所以在靜脈輸入藥液時需要嚴密觀察,同一條血管不得反復穿刺,不宜在同一位置長期滴注,如果患者的靜脈滴注時間在12小時以上,即便整個滴液過程無異常發生,局部無外滲,護士也應為患者更換輸注位置,避免藥物外滲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