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晚期并發癥主要包括關節僵硬、創傷性關節炎、缺血性骨壞死、缺血性肌攣縮以及骨化性肌炎等五種情況。下面詳細解釋這些晚期并發癥:
1、關節僵硬
關節僵硬是由于骨折后長期固定,導致關節活動減少,進而引起的關節活動范圍減小。這種情況需要通過康復訓練和物理治療來逐漸恢復關節功能。
2、創傷性關節炎
當骨折涉及到關節面時,如未能準確復位,會導致關節面不平整,長期磨損后易引發創傷性關節炎。患者可能需要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以緩解疼痛和炎癥。
3、缺血性骨壞死
某些特定部位的骨折,如股骨頸骨折,可能因血液供應受阻而導致缺血性骨壞死。這種情況通常需要手術治療,如髖關節置換術。
4、缺血性肌攣縮
缺血性肌攣縮通常是由于骨折后處理不當,導致肌肉缺血壞死和纖維化,進而影響肢體功能。預防和治療的關鍵在于早期發現和及時干預。
5、骨化性肌炎
骨化性肌炎是在骨折愈合過程中,軟組織中出現異常骨化的現象。這種情況會導致關節活動受限,治療時可能需要使用消炎止痛藥如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等,并進行適當的物理治療。
綜上所述,骨折的晚期并發癥多種多樣,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骨折后應盡早接受專業治療,并定期隨訪,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