橈骨小頭脫位一般指橈骨頭半脫位。 橈骨頭半脫位多發生在5歲以下的兒童,由于橈骨頭發育尚不完全,環狀韌帶薄弱,當腕、手被向上提拉、旋轉時,肘關節囊內負壓增加,使薄弱的環狀韌帶或部分關節囊嵌入肱骨小頭與橈骨頭之間,取消牽拉力以后,橈骨頭不能回到正常解剖位置,而是向橈側移位,形成橈骨頭半脫位。絕大多數情況下,橈骨頭發生向橈側的半脫位,完全脫位很少發生。
橈骨頭半脫位的病兒常有手、碗被動向上牽拉的病史。病兒常感肘部疼痛,活動受限,前臂處于半屈位及旋前位。檢查時肘部外側有壓痛。治療時不用麻醉即可進行手法復位。術者一手握住小兒腕部,另一手拖住肘部,以拇指壓在橈骨頭部位,肘關節屈曲至90°,作輕柔的前臂旋后、旋前活動,反復數次,并用拇指輕輕推壓橈骨頭即可復位。復位成功的標志是有輕微的彈響聲,肘關節旋轉、屈伸活動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