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后跟紅腫、疼痛的原因一般有凍瘡、外傷、跟腱炎、骨質增生、痛風等。當患者出現這種癥狀后,需要及時就醫治療。
1、凍瘡:
如果沒有做好身體保暖,腳后跟受到寒風的侵襲,會出現血液運行不暢,容易誘發凍瘡,使腳后跟部位的皮膚出現紅腫、疼痛的癥狀,當遇熱后,局部皮膚還會出現瘙癢感。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涂抹紅霉素軟膏、凍瘡膏、夫西地酸乳膏等藥物治療。在涂抹藥物之前,應保持局部皮膚清潔,涂抹藥物后可以輕輕地對皮膚進行按摩,有利于藥物的吸收。
2、外傷:
如果腳后跟受到外力的撞擊,在外力的作用下,會導致局部皮膚的毛細血管擴張,出現發紅、腫脹、疼痛的癥狀,皮膚還會出現淤青的癥狀。此時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涂抹紅花油、消腫止痛酊、云南白藥氣霧劑等藥物治療。在涂抹藥物之前也可以使用毛巾包裹冰塊對皮膚進行冷敷,24小時之后進行熱敷,能夠加速血液循環,對緩解不適癥狀有幫助。
3、跟腱炎:
如果長期過度勞累,會導致腳后跟部位的跟腱組織出現無菌性炎癥,局部會出現紅腫、疼痛、活動受限的癥狀。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口服布洛芬膠囊、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對乙酰氨基酚片等藥物進行治療。在治療疾病期間,也可以使用雙手對疼痛部位進行按摩,對緩解疼痛有幫助。
4、骨質增生:
當腳后跟部位的骨質出現退行性病變后,會誘發局部骨質異常增生,表現為關節紅腫、脹痛的癥狀,在走路或跑步時還會加重這種疼痛感。患者可以在醫生操作下選擇骨贅切除術、小針刀療法等方法進行治療。在手術之后應做好局部關節的保暖以及護理,要多休息,避免重體力勞動。
5、痛風:
如果患者吃了高嘌呤的食物,比如螃蟹、動物內臟、金槍魚等會導致體內的尿酸升高,尿酸鹽結晶會在關節腔內沉積,導致腳后跟部位的關節出現腫脹、疼痛的癥狀,局部皮膚還會出現發紫、發亮的現象。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口服非布司他片、別嘌醇片、苯溴馬隆片等藥物治療,在治療疾病期間,可以喝一些蘇打水能夠促進尿液的排出,對病情恢復有幫助。
患者在平時一定要多休息,禁止過度勞累,也應做好患處保暖工作,積極配合醫生治療,能夠促進病情盡早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