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會有母乳性黃疸通常與母乳中的酶或基因相關,患病后需要及時就醫。
母乳性黃疸發生于純母乳喂養,或以母乳喂養為主的新生兒,大多數會出現在新生兒出生后的3~5天,大約兩周會達到高峰。有研究表明,母乳性黃疸與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水平較高有關,這種酶會通過增加腸道內葡萄糖醛酸和膽紅素的分泌,使腸道中未結合膽紅素含量增加,進而引起腸道重吸收的膽紅素含量增加,增加了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負擔,引起黃疸的發生。
而且也有研究提示,其發病原因一般與肝臟UGT酶的基因有關,認為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先天不足引起母乳性黃疸。患病后主要表現為皮膚發黃、精神反應好、吃奶、睡眠、大小便正常,生長發育良好。當血清膽紅素小于257umol/L,可繼續母乳喂養,增加母乳喂養的頻率。如果血清膽紅素大于257umol/L,可暫停母乳喂養3~5天,改人工喂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