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實交往受挫,產生消極反應。青少年在交往過程中常可能遇到不能克服的障礙,導致交往挫折。如對待愛情挫折,有自卑傾向的人會難以忍受,把失敗歸因于自己的無能或倒霉的命運,因而灰心喪氣、意志消沉。這種不良后果會產生消極的自我暗示,便得自卑心理更深入內心,并不斷膨大,以至喪失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二、消極的自我暗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有些青年常因身材矮小或肥胖、相貌丑陋,身體有殘疾、缺陷等抑制自己天性的發揮,感到精神壓力重重,常懷疑或擔心自己的缺陷被人恥笑,因此離群索居,不敢主動交往或接受友誼。有人因為心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感到自卑,有人因為惡劣的生活境遇感到自卑。
三、偏見影響。對自己過低的期望和評價,會影響其本人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導致自己低估了自己。父母常有“望子成龍”之心,但也有的父母對子女失去信心,惡語相加,久而久之就導致子女形成自卑感。有不少女青年之所以缺乏自信,有較強的自卑感,往往與父母、教師和社會輿論等偏見影響有關。
四、不利于交往的性格。自卑者大多對自己的性格、氣質特征有些了解,但他們對于自身存在的不利于交往的性格特征,總表現出無能為力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