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的眼里,焦慮癥患者看起來有點“神經質”,他們經常會自己嚇自己,本來就不會發生的事情在他們眼里卻能“無中生有”,想法讓人忍俊不禁。但是你知道嗎,對于這些患者來說,一點都不好笑,這是他們每天都在經歷的事情,輕微的刺激就會引起恐慌,走到密閉的地方就會出現驚恐發作,跑著跑著步就會出現渾身癱軟,顫抖不已,但是因為一些“歧視”的存在,這些患者已經感覺到了自己的不正常,可是不敢就醫,不敢告訴別人自己有心理疾病,久而久之就會導致病情越發嚴重,使他們產生此疾病無法被治愈,及時進行治療也無法得到改善的念頭。
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然。焦慮癥患者如果積極進行治療,病情會得到改善,預后是較好的。
焦慮癥是以廣泛性焦慮癥和發作性驚恐狀態為主要臨床表現,常伴有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口干、尿頻、尿急、出汗、震顫和運動性不安等癥,其焦慮并非由實際威脅所引起,或其緊張驚恐程度與現實情況很不相稱。焦慮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急性焦慮,一種是慢性焦慮,兩者雖然具體癥狀有一定的區別,但是治療方法都是一樣的。
針對焦慮癥,需要進行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并行的方法,可以應用一些苯二氮?類藥物,包括地西泮、氯硝西泮、艾司唑侖等,其可以鎮靜、催眠,改善患者的焦慮情況。也可以應用一些其他的藥物,如丁螺環酮、多塞平等,都可以輔助改善患者的癥狀。而對于心理治療,則可以應用認知行為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等。兩種治療方法合并應用,可以最大限度的治愈焦慮癥。
焦慮癥是不能自行緩解的,輕度焦慮癥患者不要抱有僥幸心理,認為自己不治療可以自己“硬抗”過去,不管是什么程度的焦慮癥,都要積極尋醫解決問題,避免自行診治。經過積極的治療以后,焦慮癥患者可以得到明顯的改善,并且如果能夠長期堅持治療,患者的預后情況是比較好的,其發作性的驚恐狀態會得到明顯減少,甚至不再發生;而長期焦慮不安的心情也會逐漸的被撫平,可能有的時候還會出現緊張的狀態,但是可以自行控制,全身各處酸痛、肢體顫抖、心慌、心悸、口干、便秘、腹瀉等軀體性癥狀也會消失。患者不再過度擔憂一些事情,而是可以以正常的態度去面對,認知觀念會被糾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果遇到了患有焦慮癥的人群,不要歧視他們,也不要覺得他們和別人不一樣,焦慮癥患者本身就受著身體和內心的折磨,而這些歧視的話語和目光更會變成扎在他們身上的刀子,從而導致其病情更加嚴重。我們應該多關心愛護這些患者,督促他們積極就醫治療,使他們能夠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