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是治療終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術后排異反應是一個需要密切關注的問題。排異反應的癥狀多樣,早期識別和處理對移植肝的存活至關重要。
肝移植后排異反應通常分為超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種類型,它們的癥狀和發生時間各有不同。超急性排異反應極為罕見,通常在移植后數分鐘至數小時內發生,表現為移植肝功能迅速喪失,這種情況往往需要緊急再移植。
急性排異反應是最常見的類型,多發生在術后一周至三個月內。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熱、肝區疼痛、黃疸、腹水增加等癥狀。血液檢查可發現轉氨酶和膽紅素水平升高,這些都是急性排異反應的重要指征。
慢性排異反應則通常在術后數月至數年內緩慢進展,癥狀可能較為隱匿。患者可能會逐漸出現肝功能不全的表現,如進行性膽汁淤積、膽紅素增高、白蛋白合成減少等。慢性排異反應的診斷往往依賴于肝穿刺活檢的病理結果。
在治療排異反應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免疫抑制劑的方案,可能會使用到的藥物包括糖皮質激素、環孢素A等,以抑制免疫系統的過度激活,從而保護移植肝的功能。
肝移植后排異反應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醫生和患者共同警惕。患者術后應定期接受檢查,一旦發現異常癥狀,應立即就醫,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確保移植肝的長期存活。同時,患者也需遵醫囑規范用藥,不可自行調整藥物用量或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