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消化性潰瘍、胃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和慢性活動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近些年來,研究者也發現H.pylori感染與胰腺疾病有關,同時也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有關,因此,它與慢性胰腺炎,尤其是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的發生、發展有著更加密切的關系。目前這方面的報道國內外較少。本文就此作一綜述。
一、H. pylori與自身免疫性疾病
H.pylori是人類最常見的致病菌之一。有文獻報道, 全球人口H.pylori感染率為50%,H.pylori與一系列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如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等。2009年,Rietrzak等報道了1例男性銀屑病患者,外用抗銀屑病藥物治療無效,病情迅速進展成嚴重播散型,對該患者進行全面檢查后發現患者合并H.pylori感染、胃十二指腸炎、胰腺功能異常、脂肪肝等消化系統疾病,進行根治H.pylori和改善胃腸道功能治療后患者病情逐漸緩解。
2011年,Campuzano-Maya等報道了1例男性斑禿患者,該患者既往有明確的H.pylori感染史,進行根除治療后,患者斑禿治愈。這些病例提示H.pylori可能會激發體內異常的自身免疫反應,從而引起相關組織出現病理性損害,導致疾病的發生。如果病理損害發生在胰腺,那么就必然會引起胰腺組織損傷,從而導致胰腺炎的發生。
H.pylori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比較公認的理論基礎是許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與一些潛在的細菌和病毒病原體的感染有關,這些病原體通過分子模擬、超抗原激活T細胞等機制引起宿主體內免疫功能異常。2006年加拿大Ewart等為證實上述理論,將抗包括H.pylori在內的26種病原體和13種自身免疫抗原的IgG和IgM組成一個微列,對乙肝抗體檢驗后的廢棄人血清標本進行檢測,發現具有感染病灶的患者血清中的抗DNA抗體和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明顯高于無感染患者的血清,說明H.pylori等病原體的感染可以引起繼發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這種微列模型也可以用于感染相關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高效診斷。
二、H.pylori與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是各種病因引起的胰腺組織的慢性進行性炎癥性改變,進而引起組織結構不可逆轉性的破壞,最終導致胰腺內、外分泌功能障礙的一種臨床綜合征。慢性胰腺炎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其常見病因包括飲酒、膽管系統疾病、外傷、藥物、免疫異常等。其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慢性胰腺炎的一種特殊類型,它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機體異常的自身免疫反應而導致的一種特殊的胰腺炎,典型病理表現是IgG4陽性的漿細胞浸潤和血清IgG4水平升高。其中,血清中IgG4水平對于診斷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具有很高的價值。
動物實驗已證明H.pylori感染可導致慢性胰腺炎的發生。2002年,Warzecha等在急性缺血性胰腺炎大鼠模型上證實H.pylori可以加重缺血性胰腺炎病情,上調炎癥遞質如IL-1β等的表達,還可以加重胰腺微循環障礙。2007年,Rieder等用野生型(WildType,WT)1型B128株H.pylori或B128ΔcagY等位基因變異型(分泌缺陷IV型)H.pylori感染蒙古沙土鼠,7周后,取鼠胃竇、胃體及胰腺標本進行H.pylori DNA定量及相關檢測,發現蒙古沙土鼠感染H.pylori后可發生慢性胰腺炎,其致病機制可能是通過與穿透性潰瘍有關的一種間接機制產生作用。
此外,許多學者還對慢性胰腺炎合并十二指腸潰瘍進行了流行病學研究,他們發現慢性胰腺炎患者中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生率較高,并且慢性胰腺炎合并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中抗陽性率也高于正常人群。Niemann等對慢性胰腺炎患者進行隨訪,觀察期為7年,發現慢性胰腺炎患者的十二指腸潰瘍發病率可達27%,血清中抗H.pylori IgG陽性率為60%,而一般人群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生率約為5%~10%.雖然這些調查研究不足以證實H.pylori是引起慢性胰腺炎患者并發十二指腸潰瘍的直接原因,但是這項研究可以說明慢性胰腺炎患者更容易發生H.pylori感染,進而導致消化性潰瘍的發生。
Chebli等自1997年至2001年對107例慢性酒精性胰腺炎、137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和59例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患者進行隨訪,發現慢性酒精性胰腺炎合并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顯著高于慢性酒精性胰腺炎不合并十二指腸潰瘍患者(86.7% vs 54.3%,P=0.02)。與此同時,關于慢性胰腺炎H.pylori感染的一些臨床研究不斷開展。Dore等報道了5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均為H.pylori陽性,經過嚴格抗H.pylori治療后,患者血淀粉酶和脂肪酶均恢復正常,癥狀消失。然而,此項研究中,進行抗H.pylori治療的同時有可能會殺死其他的病原菌,因此這只能說明H.pylori或許與慢性胰腺炎的發生有關聯,但是其關聯的程度和性質卻難以證實。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約75%胰腺腫瘤患者的胰腺腫瘤或周圍組織標本以及約60%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胰腺組織中可以檢測到H.pyloriDNA,這高度提示H.pylori可能在胰腺疾病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慢性胰腺炎患者合并H.pylori感染率高于正常人群,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與慢性胰腺炎患者通常伴有胃酸分泌異常有關,因為慢性胰腺炎本身可以引起胃黏膜發生組織病理改變,從而增加了H.pylori的易感性;一旦發生H.pylori感染后,H.pylori又可以加重胃黏膜的損害。
另外,Suzuki等新近提出了生長激素釋放多肽(Ghrelin),這是由胃黏膜內分泌細胞分泌的一種調節因子,它在多個器官如心、胰腺等都發揮著抗氧化的作用;在H.pylori感染時,胃黏膜萎縮使血中Ghrelin水平下降,從而降低了胰腺抗氧化的能力,進而產生損傷。
Manes等對慢性胰腺炎導致的胃黏膜病變進行了相關研究,他們將40例慢性酒精性胰腺炎、40例酒精性肝硬化和40例正常人納入研究組,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了胃鏡下胃黏膜活檢術,并對標本進行組織學檢查和H.pylori檢測,經分析得出3組患者中H.pylori感染率無顯著差異;而較嚴重的陰性的慢性胃炎多見于慢性酒精性胰腺炎患者,由此,慢性胰腺炎可引發胃黏膜慢性炎癥性改變,最終導致慢性胰腺炎患者合并胃黏膜生理功能異常甚至發生消化性潰瘍等疾病。
有研究顯示慢性胰腺炎可能是胰腺癌的一種癌前病變,部分慢性胰腺炎患者經隨訪會進展為胰腺癌。H.pylori感染可加重慢性胰腺炎患者胰腺組織的損害,使組織處于不斷損傷和修復的過程中,一旦這個損傷-修復平衡被打破,細胞就會變成腫瘤細胞,進行無限制地增殖,炎癥最后終結于癌癥。H.pylori可以加速炎癥進展為惡性疾病的結論在胃炎、胃癌上已經得到了證實,但目前H.pylori是否誘導胰腺癌的發生這個結論仍需要進一步驗證。
三、H.pylori與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2005年Guarneri等提出了分子模擬理論,人碳酸酐酶II和H.pyloriα-碳酸酐酶具有高度同源性,后者是H.pylori生存和繁殖的必須酶。人碳酸酐酶II和α-碳酸酐酶的同源部分都包含了一個結合HLADRB1*0405的模體,說明H.pylori可激發具有遺傳易感性的患者發生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有研究還發現H.pylori可引起多種炎性遞質的釋放,特別是它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關系尤為密切,但是目前對于兩者確切的關系尚不明確。
2009年Chang等進行過這方面的研究,他們對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和正常人進行胃鏡檢查以確定有無H.pylori感染,發現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中合并胃潰瘍的發生率要高于正常人,而兩組合并十二指腸潰瘍發生率均高于胃潰瘍;他們還監測研究對象TNF-α啟動子的多形性和單倍體,但H.pylori陽性和TNF-α啟動子的多樣性或單倍體無關聯。同年,Frulloni等研究者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清中檢測到多種特異性多肽,這些多肽在胰腺癌或健康對照者的血清中是幾乎檢測不到的。經分析,他們發現這些多肽都有一個共同序列,這個共同序列是纖溶酶原結合蛋白序列,它在H.pylori中也可以表達。93%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血清中都會有纖溶酶原結合蛋白抗體陽性,而在胰腺癌中它的陽性率僅僅只有1%.這提示H.pylori可能會引發自身免疫性反應從而導致胰腺炎癥。
2010年Jesnowski等分別收集慢性非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和胰腺癌患者的胰液,應用PCR方法檢測H.pylori,發現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胰液標本中均檢測不出H.pylori DNA,而其余胰液標本也均檢測不到任何H.pylori序列,這高度提示H.pylori并不是導致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直接原因。另外,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通常可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尤以干燥綜合征最為常見。Miyatani 等報道了一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合并血小板減少,該患者經抗H.pylori治療后血小板計數恢復正常。
總之,關于H.pylori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胰腺炎尤其是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關系目前仍不明確。雖然,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近些年取得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的理論,但是如H.pylori是不是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直接原因、H.pylori導致胰腺病變的機制是什么等問題依然存在。
幽門螺桿菌與胰腺疾病的關系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為你推薦
-
幽門螺桿菌和胃潰瘍的關系幽門螺桿菌和胃潰瘍的關系,其實我們大家知道隱形的潰瘍,胃潰瘍叫無酸無潰瘍,就是說強調了這個胃酸,在這個胃潰瘍中發生的作用。現在十多年來,非常強調Hp的感染,也有好多研究發現,Hp根除以后,潰瘍的復發率明顯的降低,Hp感染的地區,潰瘍的發病率也比較高,所以說這兩個關系是比較密切的。它主要是因為它的有一些毒素,比如說kDa、VacA這些毒素,它可能會損傷胃的黏膜,引起胃黏膜的損傷,它主要集中在胃竇的黏層里面,所以說當然Hp,除了跟胃潰瘍的關系之外,跟胃癌的關系也是比較明確的。所以說我們現在也是,國內也形成了共識,對于Hp的感染同時合并有潰瘍病的,我們一定要抗Hp治療。當然抗Hp治療,前面我們也談過,Hp的治療現在強調一個聯合短程,三聯或者四聯的療法,一般來說兩種抗生素,比如說克拉霉素加阿莫西林,或者克拉霉素加甲硝唑、替硝唑等等,再加PPI,就是加質子泵抑制劑,再加一個鉍劑,就是四聯了,也可以三聯,就是兩種抗生素加一個PPI,就是加質子泵抑制劑,這是三聯,療程一般來說是兩周,它的Hp的根除的可能,會達到90%以上。所以說,當然Hp檢測的方法有很多,包括這個侵入性的方法,比如說我們做胃鏡,取個黏膜可以做快速試紙,也可以做病理,也可以做PCR的方法,也可以通過非侵入性的方法,比如說呼氣試驗,這也是我們國內的Hp的這個小組里面,把它作為一個金標準,就是Hp的感染一個呼氣試驗,碳13、碳14呼氣試驗。當然也可以查他的血,查他的抗體,也可以大便里查他的抗原,所以說Hp檢測的方法目前有很多,當然我們也根據各醫院的條件,來選擇一到兩種的方法,來進行檢測。02:39
-
幽門螺桿菌會導致什么疾病幽門螺旋桿菌是我們胃中,唯一能生存的一種細菌,與我們一些胃部的疾病,如消化性潰瘍、萎縮性胃炎,以及胃的惡性腫瘤,胃HP相關性的淋巴瘤都有相關。那么胃外的疾病,比方說缺鐵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跟這個細菌的致病有一定的關系。所以如果這些病人的話,我們都常規的篩查一下,幽門螺旋桿菌是否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篩查,我們主要有有創和無創。無創的篩查方式有尿素呼氣實驗,如碳13或者是碳14呼氣實驗,還有糞便的檢測,或者是抽血查抗體。有創的檢查,是在做胃鏡檢查的時候,我們可以進行快速尿素酶實驗,或者是夾取病理標本,在顯微鏡下觀察,有沒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01:22
-
幽門螺桿菌與胃炎關系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所將幽門螺桿菌定為一類致癌原。傳染方式,正常情況下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護機制,能抵御經口而入的千百種微生物的侵襲,自從在胃黏膜上皮細胞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以后,才認識到幽門螺桿菌幾乎是能夠突破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素。主要包括:一、是幽門桿菌穿透黏液存在胃上皮細表面定居的因素。二、對胃上皮細胞等破壞作用的毒素因子。三、各種炎癥細胞及炎癥介質。四、免疫反應物質等。這些因素構成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基本病理變化,即各種類型的慢性胃炎。其中近年來得到最重要的關注是空泡毒、細胞毒素相關蛋白質caga和酵素梅等的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學研究。語音時長 01:36”
-
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關系幽門螺桿菌是人類至今唯一一種已知的胃部細菌,與某種類型的胃癌有一定的相關性。如果查出幽門螺桿菌感染也就是幽門螺桿菌陽性,而且這個患者合并有慢性的胃疾病比如慢性胃炎,胃潰瘍等,他將來患胃癌的風險比其他的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肯定要升高很多,所以我們需要及時的根治幽門螺桿菌。可以考慮用三聯或者四聯的療法治療兩個禮拜,然后中間停藥一個禮拜之后還要再去復查,在根治幽門螺桿菌的治療過程中,不僅本人應該做治療,因為這也有可能通過共用碗筷,然后來傳播這種細菌,所以家人也應該及時的檢查,同時做這種清除幽門螺桿菌的治療。語音時長 1:31”
-
幽門螺桿菌與口臭有關系嗎幽門螺旋桿菌超標的患者,多數患者都是有口臭的情況發生,所以當我們出現明顯的口臭癥狀的時候,應該及時的到醫院做碳13或碳14得化驗來判斷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情況,對于這種感染需要積極的采取治療,否則會越來越高。
-
幽門螺桿菌與蕁麻疹有關系嗎病情分析:您好,幽門螺旋桿菌和蕁麻疹沒有直接的關系,如果幽門螺旋桿菌陽性可以口服一些消炎藥等進行治療,如果是蕁麻疹可以口服一些抗過敏的藥物進行治療。意見建議:建議得了幽門螺旋桿菌和蕁麻疹治療的藥物不同,要分開服用藥物,積極的治療,防止加重病情,兩種病癥服藥期間都避免飲酒,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
幽門螺桿菌與胃腸外疾病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下稱Hp)感染與上胃腸道四種疾病密切相關:①慢性胃炎;②消化性潰瘍;③MALT淋巴瘤;④胃癌。近年來發現它與許多胃腸道外疾病也有一定關系。Hp感染在冠心病、高血壓、腦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營養代謝性疾病和皮膚病等疾病的發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Hp感染可
-
與幽門螺桿菌相關的胃腸疾病有哪些與幽門螺桿菌相關的胃腸疾病包括:一,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根除幽門螺桿菌可改善病理學的炎性變化。二,消化性潰瘍病,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三,胃癌,1994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宣布幽門螺桿菌是人類胃癌的一類致癌原。四,胃黏膜相關性淋巴瘤,組織學上分為高度惡性與低度惡性兩種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