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普遍承認情緒會直接影響胃的功能。早在1915年,非常有影響力的生理學家Walter Cannon就指出,動物受到驚嚇時胃功能會發生變化。而這也適用于人類。常常承受過多壓力的人容易腹瀉或胃疼。
我們現在知道,這是由于大腦會與胃腸系統通信。我們的腸道中生活著100萬億級別的細菌,它們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并積極地參與大腦和消化系統之間的通信。
最近的關于大腦和消化系統之間關系的研究發現,可以使用談話療法或者抗抑郁藥物來治療某些慢性胃腸疾病。該研究的目的是干預大腦和消化系統之間的通信,告訴大腦去修復受損的腸道。
研究發現,談話療法可以改善胃腸疾病患者的抑郁癥狀和生活質量。抗抑郁藥物也對腸道疾病和伴隨的焦慮、抑郁有效果。
什么是胃腸道疾病?
胃腸道疾病非常普遍。大約20%的成年人和青少年被腸易激綜合癥(IBS)所困擾,腹部不適或疼痛會伴隨著排便習慣的變化同時出現。會導致便秘或者腹瀉,或者二者兼具。
IBS是一種所謂的功能紊亂,雖然它的癥狀令人苦惱,但是腸道中并沒有出現可見的病理變化。所以,這種疾病是基于癥狀診斷,而不是基于特定的診斷測試程序。
這與炎癥性腸道疾病(IBD)相反,免疫系統會對正常的腸道細菌產生過度的反應。IBD會導致流血、腹瀉、體重減輕、貧血,甚至引起死亡。它被稱為器官性腸道疾病,因為我們能夠觀察到由炎癥引起的明顯的腸道病理變化。
克羅恩氏病和潰瘍性結腸炎是IBD的亞型。全世界大約有500萬人患這種病。
腸道疾病患者可能每天需要去20到30趟廁所。他們還必須忍受疼痛,而這會影響他們的家庭和社會生活、教育、事業,甚至根本無法外出。還有很多人會經歷焦慮和抑郁,因為疾病改變了他們的生活。但是還有研究表明,那些焦慮和抑郁的人也更容易患上腸道疾病。這對于大腦-腸道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證據。
大腦如何與腸道交流
大腦和腸道通過由神經、激素和免疫信息組成的網絡持續不斷地交流。但是如果我們感受到壓力,或者腸道中出現慢性炎癥,這種事關健康的交流就會受到影響。
壓力會影響腸道中的細菌種類,降低腸道菌群的多樣性,甚至使腸道中出現更多的有害細菌。還會增加腸道的炎癥風險,使腸道更容易感染。
慢性腸道炎癥會降低我們對正面情緒的敏感度。當我們患上腸道炎癥疾病時,大腦會被一個名為神經可塑性的過程重新連接,而這會改變神經信號之間的連接。
焦慮和抑郁在慢性腸道疾病患者中是非常普遍的。大約20%的炎癥性腸病患者感覺到焦慮或憂傷。而當疾病惡化時,這一比例會達到60%。
有趣的是,在最近的一項大型研究中,研究人員對2007名腸道炎癥疾病患者進行了為期9年的追蹤觀察,他們發現抑郁或焦慮情緒與疾病活動度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所以,從長期來看,焦慮和抑郁很可能會使炎癥性腸病的癥狀惡化。
這樣一來,對于慢性消化道疾病患者來說心理治療就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這種治療對于腸道健康真的有用嗎?
炎癥性腸病
最近的一項研究包括了14項試驗和1196名受測者的數據,測試了談話治療對于炎癥性腸病的作用。研究發現,談話療法(尤其是認知行為治療,CBT,讓人們學會發現并改正沒有幫助的思考方式和有問題的行為)對于抑郁治療有短期效果,而且能改變炎癥性腸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但是該研究沒有觀察到談話治療對于腸道疾病活動度的改變。這可能是由于多種原因。炎癥性腸病很難治療,即使是使用強力的抗炎藥物,比如類固醇,所以談話治療可能也并不足夠強力。
只有在患者疾病惡化的時候有幫助,談話療法才是有意義的。大部分研究中的患者都是處于疾病在緩解的階段中,所以我們并不知道談話療法是否能夠幫助疾病惡化的患者。
另一方面,在回顧的15項研究中發現,抗抑郁藥對于炎癥性腸病和焦慮、抑郁都有幫助。值得指出的是,這些研究數量很少,而且都是觀測性的,也就是說它們只能表明疾病癥狀和抗抑郁藥物之間的相關性,而不能證明抗抑郁藥物緩解了這些癥狀。
腸易激綜合癥
關于腸易激綜合癥的研究更具確定性。根據一項對32個試驗的Meta分析結果,談話治療和抗抑郁藥物都能改善腸道癥狀。最近的一項進一步的Meta分析(包括48項試驗)進一步證實了這一結果。
這些研究表明,服用抗抑郁藥物的實驗組和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腹瀉和便秘等癥狀得到緩解的比例分別是56%和35%,對于腹部疼痛來說,兩者的緩解比例分別是52%和27%。
在接受心理治療的患者中,有48%的人癥狀得到改善,而對照組則是24%。在接受認知行為治療的患者中,有59%的人癥狀得到改善,而對照組則是36%。
壓力管理和放松并沒有效果。有趣的是,催眠療法對于腸道綜合癥患者有效率是45%,而對照組則是23%。
現在該做什么?
科學家們現在需要針對談話療法和抗抑郁藥物對于炎癥性腸病的作用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得出結論,知道哪些患者將會因此而受益。同時,已經有足夠的證據讓醫生們考慮對腸易激綜合癥患者采用談話療法和抗抑郁藥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