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癥在臨床發病機制上,往往與生物,心理,社會等因素密切相關,特別是通過遺傳學的研究發現焦慮癥受遺傳因素的影響,通過一級親屬的研究發現,其患病率遠遠高于一般健康人群。
另外,通過神經生化因素的研究發現焦慮癥患者與去甲腎上腺素,五羥色胺,多巴胺或者是γ-氨基丁酸等神經遞質密切相關,而且目前的用藥往往與這些神經遞質明確相關,另外心理因素往往與刺激環境形成恐懼而出現的一種條件反射密切相關。所以說可以通過認知和行為的方法來改善焦慮癥,這在臨床上是比較常見的。通過心理動力學的研究發現,焦慮往往是來自內在心理的沖突,大部分與童年和少年壓抑的潛意識有關,在成年以后激活,從而形成焦慮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