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空腸上段和膽道的出血,其中,如果一次失血量超過全身血量的20%,會引起休克癥狀和體征,稱為上消化道大出血。根據臨床類型的不同,危險程度也有明顯的差異,分五種疾病來解釋:
1、胃十二指腸潰瘍,約占出血量的40%~50%,其中四分之三發生在十二指腸,出血量較大,若動脈出血,可有明顯的噴射狀出血,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病人,但是患者都有明顯的癥狀,應及時就醫,不會導致死亡的可能性。
2、門脈高壓癥,約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0%左右,多由于肝硬化門脈高壓引起血管下段和胃底粘膜下層的曲張靜脈破裂,出血兇險,加上患者本身肝功能異常,病情復雜,預后較差,極容易導致死亡。
3、應激性潰瘍,約占出血量的20%,多由于燒傷、嚴重外傷、休克打擊引起出血,一般出血層面較輕,出血量較少,經過積極的最對癥處理,可以改善癥狀。
4、胃癌引起出血,多見于進展期胃癌和晚期胃癌,一般來說,積極的對癥處理后,出血多可以止住。
5、膽道肝損傷引起的出血,多伴寒顫、高熱等臨床表現,一般可以對癥處理,但是要看具體的外傷類型來綜合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