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吸收不良是一種因為小腸對營養物質消化吸收功能障礙,造成營養物質不能夠正常吸收,從而從糞便中排泄引起營養物質缺乏的臨床綜合征。臨床上常常表現為腹瀉,糞便稀薄而量多,油膩多等脂肪吸收障礙癥狀,所以又稱為脂肪瀉。
吸收不良綜合征可以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吸收不良綜合征是因為小腸黏膜具有某種缺陷,影響營養物質吸收和脂肪酸在細胞內的載脂化引起的。繼發性吸收不良綜合征常見于多種因素造成的消化不良或吸收障礙,主要的因素有肝、膽、胰腺的疾病導致的膽炎及胰消化酶的缺乏,或胃大部切除術后綜合征,消化道ph值的改變以及小腸疾病或腸性膜疾病等,均可以影響小腸的吸收功能和消化功能。
某一些全身性的疾病以及部分免疫性缺陷所導致的消化吸收功能不全,有麥膠性腸病和熱帶口炎性腹瀉等等。對于麥膠性腸病可以在飲食中盡量避免食用含有麥膠的食物,比如說各種小麥制品,如果將麥粉中的面筋去掉,剩余的淀粉是可以食用的,原則上是以高蛋白、高熱量、低脂肪、無刺激、易消化的飲食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