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血吸蟲病多發生于夏秋季,患者常有明確的疫水接觸史,如捕魚、游泳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熱,約半數的患者在血吸蟲尾蚴侵入部位出現皮損,除皮炎外,還可出現各種過敏反應,血中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多,對診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發熱期間可以伴有消化系統癥狀,90%以上的患者有肝大伴壓痛,病程一般不超過六個月,如果不治療可以發展為慢性或晚期血吸蟲病。
二,慢性血吸蟲病,在流行區占絕大多數,在急性癥狀消退而未經治療的,或者疫區反復輕度感染而獲得部分免疫力者,病程經過半年以上就稱為慢性血吸蟲病。
三,晚期血吸蟲病,未經及時抗病原治療,蟲卵損害肝較重,可以發展成肝硬化,表現為門靜脈高壓,顯著的肝脾增大等表現,根據表現不同,又可分為巨脾型、腹水型、結腸肉芽腫型和侏儒型四個類型。
四,異位血吸蟲病,見于門脈系統以外的器官或組織的血吸蟲卵肉芽腫稱為異位損害或者異位血吸蟲病,最常見的異位損害在肺和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