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在37.3℃-38℃之間是一種常見的癥狀,引起低燒的原因不同,癥狀也不盡相同,細菌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可出現低燒,表現為咽痛、乏力、咳嗽等癥狀。
如果是結核感染,尤其是肺結核,可以表現為午后低熱,咳嗽,乏力,夜間或者是睡醒后出汗及盜汗等癥狀,如果出現慢性膽道感染引起的低熱,可以有腹部不適,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
如果是慢性尿路感染引起的低燒,可有下腹不適、尿頻、尿急、尿痛等癥狀,非傳染性發燒、低燒可有甲狀腺功能亢進,風濕熱、血液病、腫瘤,藥物熱等癥狀也不盡相同,每種低燒的癥狀可不完全一樣,處理方法也因低燒發生的不同原因而不同。
感染而引起的低熱,治療時應針對感染病原體采取相應的措施,而對非感染原因引起的低熱,要進行詳細的檢查,明確診斷,積極治療引起低熱的原發病,不明原因的低燒不能濫用退燒藥物,當體溫大于38℃以上時,才考慮使用退燒藥,可建議患者多飲水勤排尿,注意休息,先采取物理方法降溫,冰敷、酒精擦浴、洗溫水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