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中醫的病名,中風一詞最早見于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專著,以后,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和唐代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藥方》中則稱為偏枯,這里的“偏”指偏身,“枯”是指失去相應的生理功能,但是明確命名中風病應該始于漢代的張仲景,在他所著的《金匱要略》中的中風歷節病脈并治第五,這章中記載有這樣,“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金匱要略》還詳細記載描述中風的癥狀,“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入于腑,既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即吐涎”。在《黃帝內經》中根據不同的癥狀表現和發病的不同,古代醫家又將中風病分為:仆擊、大厥、薄厥、偏枯、偏風、身偏不用及痱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