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燒,又稱低熱,是一種常見的癥狀。一般我們講的低熱,是指體溫超過正常,但在38攝氏度以下者,長期低燒是指持續發燒兩周以上,不包括間斷發熱。引起低燒的原因有很多,要根據臨床表現,查詢病因,審因論治。低燒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1、感染性最為常見,約占40%左右,在所有的感染性低燒中結核菌感染最多見。結核菌感染表現為午后低熱,還有可能伴有咳嗽、乏力、夜間或者睡醒后出汗、盜汗等。慢性膽道感染,慢性腎盂腎炎,慢性尿路感染,慢性盆腔炎,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竇炎,艾滋病,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細胞病毒感染等,均可引起長期低燒。
2、非感染性,包括甲狀腺功能亢進癥,風濕熱,紅斑狼瘡,血液病,腫瘤,藥物熱等,均可引起低燒。
3、功能性,包括生理性發熱,季節性發熱,環境性發熱和神經功能性發熱等。除環境性發熱外,多見于青年女性和三歲以內兒童,上午發熱為主,也可伴隨有出汗、手顫、失眠、乏力和納差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