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應了解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減低、骨結構破壞、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質疏松癥可分為原發性骨質疏松和繼發性骨質疏松癥。
骨質疏松性骨折是指患有骨質疏松癥后,因骨密度和骨質量下降,導致骨強度降低,在受到輕微力量,甚至在日常活動中即可發生的骨折,屬于病理性骨折。最常見的部位易發生于脊柱、髖關節、橈骨遠端和肱骨近端,臨床上以六十歲以上的女性多見。骨質疏松性骨折的x線表現,除了有骨折的特殊表現外,還有如骨密度降低、骨小梁稀疏、骨皮質變薄、骨髓腔擴大等骨質疏松的表現。
因為骨質疏松性骨折多見于老年人,故其治療方法應該以簡便、安全、有效為原則,以盡早恢復傷前生活質量為目的,盡量選擇創傷小,對關節功能影響小的方法,不應強求骨折的解剖復位,而應著重于功能恢復和組織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