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相關性腎炎主要發生于后天性二期梅毒,其發生率較低,主要發病機制是由于免疫復合物形成,便沉積于腎臟上皮下引起腎炎。
目前在患者外周血中也發現有免疫復合物,其實這些外周血中的免疫復合物,對梅毒相關性腎炎的發病具有重要意義。從病理變化而言腎小球病變程度不一,從輕微的病變到嚴重的增殖病變,主要的病理變化是彌漫性系膜增殖,及上皮下發生免疫沉積物。有的患者腎活檢發現有間質單細胞浸潤,免疫熒光下可以發現腎小球上皮下有IGG及c3呈顆粒沉積,系膜區出現IGG及c3呈顆粒沉積以外還有IGM沉積。
臨床表現為大量蛋白尿、水腫,一般腎功能和血壓都屬于正常。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以及蛋白尿在六個月內消失,部分患者可持續一年左右,治療方面主要針對梅毒及相應的腎臟保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