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追溯腳氣病的歷史可上溯至1882年,但當時并無實際的意義,由于缺乏其病理模型和治療藥物,僅時隔十五年后,發現以精制米飼養的家禽可罹患腳氣病,于是研究方向轉從食品中分離抗腳氣病的物質。
1911年,波蘭生物化學家芬科首次由植物中分離出維生胺,并命名為抗腳氣病的維生胺。維生素b1又名硫胺或乙素,天然品存于干酵母、瘦豬肉、米糠、麥麩、小米、玉米、綠豆、豌豆、木耳、紫菜、楊梅及花生中,是維持神經、精神、心臟及消化系統正常功能的水溶性維生素,排序在維生素家族之首。
腳氣病不同于腳氣、腳蘚,后者是由真菌感染而致的表淺性皮膚病,而腳氣病則是維生素b1缺乏時影響了體內的能量代謝,按程度依次出現神經、心血管、消化和精神系統反應,首當其沖的是神經系統反應。
干性腳氣病,包括易疲勞、煩躁、神經炎、神經痛、肢端感覺障礙、局部感覺過敏或麻木,肌肉或四肢無力、肢體疼痛和感覺異常。
其次為心血管系統反應,濕性腳氣病,由于血中乳酸和丙酮酸增多,使小動脈擴張、舒張壓下降、心肌代謝失調、出現呼吸困難、心悸、氣粗、胸悶、心臟肥大、肺充血、心動過速、心電圖不正常及高輸出量型心力衰竭,并伴有廣泛的水腫。消化系統會出現食欲減退、厭食、便秘、體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