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瀉分兩種:細菌性腸炎和病毒性腸炎。
一、細菌性腸炎:
1、腸毒素性腸炎:各種產生腸毒素的細菌引起的分泌性腹瀉,如霍亂弧菌、產腸毒素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體一般僅在腸腔內繁殖,粘附在腸上皮細胞刷狀緣,不侵襲腸粘膜。癥狀是排出大量無膿血的水樣便,導致患兒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2、侵襲性腸炎:各種侵襲性細菌感染可引起滲出性腹瀉,如沙門菌屬、侵襲性大腸桿菌等均可直接侵襲小腸或結腸腸壁使粘膜充血、水腫,炎癥細胞浸潤引起滲出和潰瘍等病變。患兒排出含有大量白細胞和紅細胞的菌痢樣糞便;結腸由于炎癥病變而不能充分吸收來自小腸的液體,且某些致病菌還會產生腸毒素,故亦可發生水瀉。
二、病毒性腸炎,各種病毒侵入腸道后,在小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細胞上復制,使細胞發生空泡變性和壞死,其微絨毛腫脹,不規則和變短,受累的腸粘膜上皮細胞脫落,致使小腸回收水分和電解質的能力減弱,腸液在腸腔內大量積聚而引起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