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很多患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有下肢的腫脹。之所以出現腫脹是因為在做髖關節置換的過程中,醫生要對髖關節周圍的組織、肌肉進行松解,讓肌肉松弛便于手術,這不可避免地會傷害到一些并不十分重要的小血管。當血管受到影響后血液循環變差,靜脈回流不暢就會導致下肢腫脹。尤其髖關節處于一個較重要的位置,下肢血液回流都要經過髖關節,所以手術后更容易出現下肢腫脹。
一般患者在康復訓練后,下午和晚上這兩個時間段會出現明顯的下肢腫脹,而經過一晚上的平臥休息后肢體腫脹會消失。術后六周或三個月以后,如果仍然出現下肢腫脹尤其跟另一條腿相比,患側腿腫脹比較明顯,建議患者到醫院做一個雙下肢靜脈彩超,排除下肢靜脈血栓的可能。要知道下肢靜脈血栓的典型癥狀就是肢體腫脹,此時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由于血栓脫落而導致肺栓塞。因此這時如果出現下肢靜脈血栓,這時要以治療血栓為主。
如果做彩超,確定不是下肢靜脈血栓以后,為了消除腫脹,患者可以使用一些對血管有消腫作用的藥物,如邁之靈、吲哚美辛栓等。同時需要適度減少行走等康復訓練的強度,并且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循環,讓靜脈回流更加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