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間質腫瘤是消化道最常見的間質源性腫瘤,占消化道腫瘤的1%到3%。其中,60%到70%發生在胃,20%到30%發生在小腸,10%發生在結直腸,也可以發生在食管,網膜和腸系膜等部位。
這類腫瘤起源于胃腸道未定向分化的間質細胞,其中KIT蛋白就是重要的診斷標志物。發病年齡,晚發,75%的發生在五十歲以上的人群,男女發病率相近。
胃腸道間質瘤的腫瘤可以單發或者是多發,直徑從1厘米到20厘米以上不等,質地堅韌,邊界清楚,表面呈結節狀。瘤體生長較大的可以造成瘤體內的出血,壞死和囊性變,并可以在黏膜表面形成潰瘍,導致消化道出血。
胃腸間質瘤的臨床表現與腫瘤的部位、大小和生產方式有關。腫瘤小的時候的癥狀不明顯,可有上腹部不適,或者是類似消化潰瘍病的消化道癥狀,如果瘤體較大,可以摸到腹部包塊,腫瘤在浸潤胃腸道的腔內,常常有消化道出血的表現。小腸的間質瘤容易發生腸梗阻,十二指腸間質瘤可以壓迫膽總管,引起梗阻性的黃疸。
胃腸道間質瘤的治療,首選手術治療,手術就是完整的切除的話,術中應該避免腫瘤的破裂,胃腸間質瘤的很少發生淋巴結轉移,所以在手術當中不必要進行淋巴清掃。如果是中高危險度的胃腸道間質瘤,術后可以給予甲磺酸伊馬替尼口服,控制術后復發,改善預后。對于那些治療的不徹底,就是切除不徹底,或者是術后復發轉移的,也可以利用甲磺酸伊馬替尼進行治療,有效率大概在50%左右。甲磺酸伊馬替尼也就是電影《我不是藥神》里面說的那種藥物,商品名叫格列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