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型哮喘又稱胸悶變異型哮喘,是中國科學家歷時多年在國際上首次發現并命名全新的哮喘類型。中國高等醫學院校統一編的內科學以及臨床工具書呼吸病學均已將胸悶變異型哮喘的概念納入其中,以胸悶為主要癥狀表現,有氣道高反應性和可逆性氣流受限的典型特點,這種讓多個學科專家束手無策的怪病是一種變異的哮喘,專家為此開始了為期十年的研究。
從2004年到2001年共發現24例以胸悶為唯一臨床表現的病例,呼吸專家將具有共同特征的特殊哮喘病,命名為胸悶變異性哮喘,患者沒有傳統哮喘病人的喘息和呼吸困難的癥狀,也沒有反復發作的咳嗽,在肺部聽診時也聽不到哮鳴音,但他們卻具有氣道高反應性和可逆性氣流受限的典型特點。
醫生對一位十四歲的小男孩持續24小時的胸悶進行仔細的檢查和問診后,根據患者運動后發病和胸悶的細節,決定進行氣道激發試驗,結果證實符合哮喘的特征,大膽的運用針對哮喘的治療藥物方案,并輔以營養和心理支持,僅三個月這個男孩兒已能自如呼吸,男孩兒長大成人,不僅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還能正常參加工作,實踐證明胸悶變異型哮喘的治療并不復雜,只要按照哮喘對癥治療,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兩到三周之內,癥狀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