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癥是指最常見的骨科疾病,是一種骨量的骨組織為結構的損害,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的骨病,對于2001年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將其定義為骨骼強度下降和骨折風險增加為特征的骨骼疾病。
首先,骨量降低是骨質疏松癥導致骨折的主要危險因素,但是還存在其他的危險因素。骨質疏松癥可發生于任何的年齡,但多見于絕經后的女性和老年男性,骨質疏松癥分為原發性的和繼發性兩大類。
對于原發性的骨質疏松癥,包括絕經后骨質疏癥是一型,老年性的骨質疏松癥的二型和特發性的骨質疏癥包括青少年,絕經后的骨質疏松癥一般發生在女性絕經后的五到十年內,老年骨質疏松癥一般指七十歲以上發生的骨質疏松,特發性的骨質疏松癥主要發生在青少年,病因還沒有明確。
繼發性骨質疏松癥指由于任何影響骨代謝的疾病或者是藥物或其他的病因不明,導致骨質疏松的原因,本質就是說針對原發性的骨質疏松癥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