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死發生以后腦梗死是影像學可以分為四期,第一期是指發病后小于6h以內為超急性期。第二期為急性期,為發病后六到72小時。第三期亞急性期,是指發病后四天到十天。第四期慢性期,一般大于11天。
腦梗死檢查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第一個是為了排除腦出血。第二個是鑒別不可逆的壞死與可逆的損害。第三個是鑒別顱內外大血管的阻塞或者狹窄,最終的目的是決定患者是否采取溶栓治療。
一般發生腦梗死以后腦ct在6個小時以內沒有明顯的低密度影,ct在早期的時候有哪些征象:1、是腦組織密度減低。2、是豆狀核模糊征。3、島帶征。4、大腦動脈高密度征。5、灰白質界限消失。6、腦回腫脹,腦溝變窄。
ct的優勢是24小時內有效,并且對出血的診斷較為直觀,腦組織密度減低,主要是缺血導致的細胞內鈉離子泵衰竭所形成的細胞毒性水腫,進而造成的腦組織密度減低,腦組織密度減低等于不可逆的損害。
豆狀核模糊是梗死一個重要的征象,建議大腦中動脈梗死是最早,最常見的征象之一,在大腦中動脈梗死的基底膜,幾乎總是受累的,可以發現豆狀核模糊。另外一個主要是島帶征,主要表現為島葉灰質,白質界限模糊成均一的淡的低密度影,對大腦中動脈梗死是一個非常有意義,但有很細微的早期征象,這個區域對于腦出血非常敏感,因為遠離側支循環。另外的還有一個腦動脈的高密度征,主要是指腦動脈管狀或者點狀密度增密度增高,ct在77到89后,腦動脈高密度征,腦梗死早期的征象之一。因此當出現基底節模糊,島帶征以及豆狀核模糊等的征象的時候,考慮患者有早期的腦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