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帶有黏液、膿血和未消化的食物,如果排便次數雖然增加,但糞便成型則不屬于腹瀉。老年人與年輕人相比更容易發生腹瀉,其發病原因也有所不同,中老年人發生急性腹瀉多由飲食不當所致,中老年人腸道抵抗力減退,進食不潔食物后易發生腸道感染性腹瀉,腸道調節能力減弱,飲食量較平日稍稍增多,胃腸道就開始抗議。
如果近期內使用過抗生素,機體無法適應內環境的改變,則容易使腸道菌群失調而導致腹瀉。慢性腹瀉多因消化系統病變引起,在胃部,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大部分切除術后,胃酸缺乏等;在腸道,如腫瘤、息肉等;在胰腺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在肝膽,如肝硬化、慢性膽囊炎、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等。
老年人患的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慢性腹瀉,比如糖尿病性腸病可表現為間歇性腹瀉和吸收不良,嚴重者出現大便失禁,可能與內臟自主神經損傷有關。另外一些藥物,如二甲雙胍、秋水仙堿、硫酸鎂等也可導致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