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貼源自清代張氏一通記載的,白芥子發泡療法,藥物以麻黃、白芥子,細辛等性溫的藥為主調配而成,分別在頭伏、中伏、三伏的第一天將藥膏貼于后背、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以提升陽氣,最后達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醫生指出三伏貼,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貼,主要針對慢性咳痰,喘、虛寒體質人群,三伏貼應用在呼吸系統上,尤其適用于因為秋冬季節受寒,誘發的呼吸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盛夏之際體內陽氣正旺,此時運用中醫特色療法來養陽溫陽,更易幫助虛寒患者將郁結在體內的極寒驅走。
三伏貼的適用人群包括呼吸系統疾病,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性咽炎和過敏性鼻炎,同時醫生指出,六大人群及兩歲以下兒童不宜貼三伏貼,其中有心腦血管疾病發作癥狀嚴重者、咯血、肺結核、發燒、嚴重皮膚過敏者這五大人群都是不適合貼三伏貼。
例如咳喘伴有吐黃痰、咯血、發燒的患者,肺結核活動期伴有咯血的病人都不能貼三伏貼,所以對于貼敷藥物極度敏感,有嚴重心肺功能及患支氣管擴張的患者都不適宜貼三伏服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