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支睪吸蟲俗稱肝吸蟲,于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爾各答1例華僑的膽管內發現,1908年在國內證實,1975年,在湖北省江陵縣西漢古尸和戰國墓古尸體內發現華支睪吸蟲蟲卵,證明本病在我國流行至少2300多年。
華支睪吸蟲病幾乎遍及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亞洲國家,目前我國有26個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有本病發生或流行,因不良飲食習慣,我國廣東省感染人數最多,約超過500萬,占全國總感染人數的一半。
華支睪吸蟲病是由華支睪吸蟲寄生于人體肝內,膽管內所引起的寄生蟲病。成蟲寄生于膽道系統內,引起膽道華支睪吸蟲病輕者可無癥狀,人類常因食用未經煮熟含有華支睪吸蟲囊蚴的淡水魚或蝦而被感染,輕度感染者可無癥狀,重度感染者可出現消化不良、上腹隱痛、腹瀉、精神不振、肝大等臨床表現,嚴重者可發生膽囊炎、膽管炎、膽道結石、膽道腫瘤以及營養不良及生長發育障礙,肝硬化等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