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是由于感染引起的全身灌注異常所致的,廣泛細胞缺氧及重要器官功能障礙為主的臨床綜合征,臨床表現低血壓及面色蒼白四肢發涼,皮膚花斑,尿量減少等組織的灌注為主要特征。
一般認為感染性休克經液體復蘇后平均動脈壓仍然小于65毫米汞柱時,需要加用血管活性藥物,2012年嚴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指南推薦應盡早可能早期復蘇,3小時內完成晶體液的復蘇,對早期液體復蘇無反應的低血壓,主張6小時內完成應用血管活性藥物,以維持平均動脈壓大于等于65毫米汞柱,在液體復蘇的同時聯合給予血管活性藥物盡可能恢復和維持平均動脈壓,保證重要器官灌注預防器官損傷。
血管活性藥物是感染性休克重要的循環支持手段,理想的血管和血活性藥物能迅速提高血壓,改善心腦的血液灌注,同時增加腎臟和腸道的內臟器官的血液灌流,糾正組織低壓,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礙的發生。因此,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已經非常重要,目前去甲腎上腺素是感染性休克的一線用藥,所以感染性休克搶救配合去甲腎上腺素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