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阿爾茨海默病病人的大腦組織所作的尸檢分析已清楚表明:膽堿能功能的原發(fā)性缺陷與認知損害有關。這一發(fā)現(xiàn)導致了對作用手中樞的擬膽堿能藥物與膽堿酯酶抑制劑的開發(fā),這些藥物盡管有其治療局限,但已成為阿爾茨海默病早期治療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組藥物。
有可能修復阿爾茨海默病中已喪失的膽堿能功能活動的藥物包括:①膽堿酯酶抑制劑,阻止神經(jīng)元間乙酰膽堿的代謝,乙酰膽堿在阿爾茨海默病病人中低于正常水平;②直接作用于毒蕈堿和煙堿受體的激動劑,模擬乙酰膽堿功能;③促進乙酰膽堿釋放的藥物。但在那些膽堿能功能已嚴重受損的病人中,這類藥物的作用將十分有限。
這類可以增加阿爾茨海默病病人大腦中膽堿能傳遞的藥物所取得的療效很有限,我們或許可以從中得出結論:不斷進展的退行性改變過程并不會因暫時的膽堿功能改善所影響。但同時任何癥狀性的改善,不管改善幅度多么有限,對病人都是有價值的,因此肯定應該使用這些昂貴的乙酰膽堿脂酶抑制劑。更加重要的是應對那些可以延緩或預防神經(jīng)退行性變進程的藥物進行開發(fā)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