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發病我國是春天和夏天為主,發病高峰年齡四歲之內的占80%,病死率是0.25%。
臨床表現,表現在皮膚可出現發熱兩到三天后有彌漫性充血性斑丘疹,多形性紅斑樣或猩紅熱樣皮疹,偶見痱疹樣皮疹,多見于軀干,但是沒有皰疹和結痂,約一周消失。手足呈硬性水腫,手掌和足底早期潮紅,十天后呈特征性的指端大片狀脫皮,急性期會陰部、肛周皮膚潮紅和脫屑。
卡介苗接種部位出現紅斑和硬腫。黏膜病變可以表現為雙側結膜充血,口唇長紅有皸裂或出血,楊梅舌。
淋巴結表現為一過性非化膿性淋巴結腫大,頸部是最顯著的,大多是單側的。診斷標準就是常見的五項臨床表現當中有四項,排除其他疾病伴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