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顆粒淋巴細胞白血病,是1977年開始提出,一種伴外周血大顆粒淋巴細胞較多的慢性中性粒細胞減少性臨床綜合征。1985年左右,正式命名其細胞遺傳學為可溶性異常,確定了其惡性腫瘤的性質,fab協作組,把其歸為慢性t淋巴細胞白血病,大顆粒淋巴細胞,占正常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的10%到15%,包括CD3,也叫NK細胞,和t細胞,兩個細胞群。
因此,大顆粒淋巴細胞白血病,可以分為T細胞大顆粒淋巴細胞白血病,和NK細胞大顆粒淋巴細胞白血病,二者的預后有著明顯的不同。
T淋巴細胞,大顆粒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治療反應比較好,生存期可以達到十年以上;而NK細胞大顆粒淋巴細胞白血病,預后則比較差,一般的診斷后,兩個月內死亡,所以,平時要注意加強鍛煉,預防病毒感染,是預防大顆粒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很關鍵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