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喉性心肌炎心肌受損是由于白喉桿菌釋放毒素,干擾氨基酸從可溶性核糖核酸轉換到多肽類的結構,從而抑制蛋白質的合成。
二,白喉桿菌侵襲力弱,僅在其損傷處的皮膚和粘膜局部生長繁殖。但所產生的外毒素性極強,機體吸收后可產生毒血癥狀,并導致全身性病理變化,以心肌,腎上腺和外周神經為主。
三,白喉性心肌炎主要累及心肌細胞和心臟傳導系統,其病理改變早期可見心臟明顯擴大,心肌細胞呈混濁腫脹和脂肪變性,繼之出現多發性灶性玻璃樣變性,顆粒樣變性以及心肌細胞壞死,附近伴有多形核白細胞的浸潤,晚期可有結締組織增生,心臟傳導系統可發生變性,壞死及瘢痕形成,導致傳導系統的功能異常。
四,白喉桿菌的外毒素可引起心肌和心臟傳導系統導致變性,壞死和瘢痕形成,常見于白喉病的第一周末和第二周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