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包括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改變病情藥物等。非甾體抗炎藥通過抑制環氧化酶,減少前列腺素合成而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起效較快,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緩解癥狀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首選藥物。
非甾體抗炎藥的品種很多包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吡羅昔康等,此類藥物可同時抑制生理性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對胃腸粘膜的保作用,減少腎內血流對血小板功能也有影響。因此常見的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上腹疼痛、消化道潰瘍出血、腎功能損害等。
對于腎功能減退發生過心血管不良事件和高危人群,在選用非甾體抗炎藥時需謹慎,避免大劑量和長時間的應用。糖皮質激素可減輕臨床癥狀,但長時間使用可引起水鹽代謝和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嚴重感染等不良反應。
糖皮質激素一般潑尼松為5到10毫克每天,病情嚴重者短時間內可給予中等或大劑量,取得療效后再調整劑量致最小,對全身癥狀已控制僅留一到兩個關節;癥狀較重者,可行關節腔內注射治療,最近有文獻資料提示早期活動性類風濕關節炎,短時間內口服小劑量的糖皮質激素,能延緩關節侵蝕,尤其是早期發生關節侵蝕患者。
改變病情藥物包括抗瘧藥,柳氮磺胺吡啶、氫酶氨精制劑、甲氨蝶呤等,應此類藥物起效時間比較晚,需要三到六個月。目前認為這類藥物可以改善患者的癥狀血沉,及早使用能延緩關節骨破壞,但是此類藥物常有各種不同的毒副作用,應密切觀察定期進行實驗室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