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皰瘡主要分為尋常性膿皰瘡和大皰性膿皰瘡,下面分別講述:
尋常性膿皰瘡,又稱接觸傳染性膿皰瘡,是膿皰瘡最常見的一種,可見于70%的膿皰瘡患者。皮損初期為暴露部位點狀的紅斑或者丘疹,迅速發展成直徑2毫米左右的紅斑或者小水皰、膿皰,皰液渾濁、皰壁薄,容易破,周圍繞有明顯的紅暈,破后露出糜爛面,膿液干涸形成典型的米黃色痂,覆蓋在淺表糜爛的表面,中央無自愈傾向,向周圍蔓延擴展,與附近膿皰相互融合。自覺瘙癢,陳舊性痂一般六到十天脫落,留下暫時性的色素沉著和瘢痕。
大皰性膿皰瘡最常見有新生兒,故又名新生兒膿皰瘡,好發于軀干和四肢,初期為散狀的水泡,在一到兩天內迅速增大到直徑1厘米左右的淺表性大皰。皰液開始為淡黃色清亮,約一日后變渾濁。由于皰壁薄而松弛,膿液沉積于皰底呈半月形,隨后膿皰常破潰結痂脫落。患兒多數無全身癥狀,少數可出現,乏力發熱,綠色便、腹瀉等全身癥狀,很快進展成菌血癥、肺炎和腦膜炎危及生命。在濕熱地區成人也可在腋下腹股溝或者手部發病,頭皮常不受累。